2010年,互聯網發(fā)展初期,所有的紅利都在線上。王興在北京成立了中國第一家團購網站,花了5年的時間,把餐飲行業(yè)擼了一遍,壟斷了餐飲線上流量。
現在,他們最新對外數據是:日訂單1800萬,無比龐大的交易量,其中外賣占了1600萬單,也就是說美團從原先的團購網站轉型成了外賣網站。
但在鋅財經走訪的29家餐飲品牌中,有24家在美團、大眾上都有優(yōu)惠,但力度不大。像是外婆家、胖哥倆,綠茶等“排隊餐廳”,直接停掉了線上的優(yōu)惠和團購,僅留排隊或是外賣服務。同時,在18家建起用戶體系的餐飲品牌中,有4家開始嘗試自營外賣,肯德基甚至做起了外賣眾包。
對此,餐飲行業(yè)連續(xù)創(chuàng)業(yè)者、食在有趣聯合創(chuàng)始人張凱亮給出的答案是:移動支付為這個時代提供了變異環(huán)境,它重塑了空間和交易場景,讓OMO成了一種新的可能。
而這帶來的最明顯的沖擊在萬億級的餐飲市場里,商家看到了機會,傳統(tǒng)外賣遇到了瓶頸。
張凱亮,餐飲行業(yè)連續(xù)創(chuàng)業(yè)者。
首次創(chuàng)業(yè)做餐飲線下的saas軟件,簽下杭州一眾餐飲品牌。
2015年聯合創(chuàng)立食在有趣,物聯網收銀開創(chuàng)者,開創(chuàng)了餐飲店去收銀機,只用一臺小票機掃碼點餐收銀的先河。
四川綿陽有家火鍋店,每天外賣的流水很高,1500-2000左右,占了總營業(yè)額的80%左右,但潘老板在季度盤點后發(fā)現,利潤在20%左右,外賣平臺的回扣也在20%左右,錢最后都被像是美團、餓了么這樣的外賣平臺賺了。
事后他找到了美團,當時的對話是:
“我可以只申請更低的傭金嗎?”
“下不來的 。”
“只用美團呢?”
“也不行?!?/strong>
而在它周邊3km的餐飲店,都是這樣的狀態(tài)。大商家還好點,可能有談的資本,小商家基本都到了20%,加上配送費、物力成本、人力成本,各種亂七八糟的加在一起后,根本賺不了多少。他們對美團這樣的平臺真的是又愛又恨,有想辦法逃脫美團壓榨的需求在。
包括兩岸咖啡的老板在2017年初就考慮說要搭建自己的外賣體系,他的邏輯是這樣的:兩岸咖啡每年的外賣營業(yè)額在1000萬左右,10%的傭金,就是100萬,拿出來做收銀系統(tǒng)完全足夠。
而在過去一年的發(fā)酵后,開始注重用戶體系搭建、開始做自營外賣的品牌不斷變多。
深圳“外賣王”義泰昌,曾在美團銷售前20名中占據7家,餓了么銷售前10中占據2家?,F在他們采用的外賣策略是1公里內自助配送,1公里外眾包配送。
而搖滾沙拉等新興外賣品牌,會在路上給你張二維碼,讓你去掃碼關注公眾號領取紅包,從而搭建自己的流量池,通過個性化推送進行二次激活。也有一些新開的店還在美團上用很低的折扣引流,但是他們基本是打著美團優(yōu)惠的旗號,吸引客人到店后辦電子會員卡,連支付都不從美團走。
這就是我看到的一個大趨勢。2018年,我預測自營外賣一定會有一個大爆發(fā)。商家通過餐飲軟件運營自己的流量,然后找到跑腿公司送餐。而干眾包的人、跑腿的人也會跑出很多機會。
包括美團、餓了么現在也在做眾包,前段時間朋友圈還有個流傳挺廣的段子:餓了么的公關方向是科技讓餓了么提速;美團的公關方向是美團的配送員陪你看電影、修燈泡、打排位,無所不能。
而這背后,是移動支付及其重構的空間和交易環(huán)境在推動。
這個時代是一個以互聯網技術驅動為核心的,萬物互聯的時代,是所有行業(yè)前所未有地發(fā)生經濟重構、消費擴張的時代。我定義移動支付、物聯網是這個時代的培養(yǎng)皿,為這個時代提供了必備的“變異環(huán)境”。
舉個簡單的例子,單車。
杭州很早就有單車,當時取車需要刷卡,還車也必須在12點之前,由于流通手段不是很便捷,導致整個體驗很不好。后來共享單車出來了,單車能隨停隨走,隨掃隨開,改變了最后一公里發(fā)的出行方式。
這背后其實有兩個關鍵的技術支撐:物聯網、移動支付。
以摩拜為例。每輛摩拜單車里都有一張SIM卡,用戶掃單車上的二維碼的時候,手機自動識別鎖的編號并將編號傳送給云端服務器,服務器拿到編號后直接給單車發(fā)送開鎖信號,開鎖后,信息再反向傳回。
這一過程中,物聯網、移動支付把時間空間都突破了。具象一點說,每個物品都有自己的交易場景、交易屬性,物聯網為共享單車打造了一個全新的場景,在這個場景中,沒有移動支付就沒有意義。
而移動支付,在交易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是媒介,也是流通手段。
它帶來最直接的變革是它使空間和交易環(huán)境更加多元,傳統(tǒng)交易環(huán)節(jié)的各個角色都發(fā)生了變化:原來社區(qū)店只是銷售點,現在成了線下提貨點成了物流中轉站;移動支付放到餐飲的場景里,就是原來只能在收銀臺排隊買單,現在能坐在餐桌邊上掃碼點單了;掃碼停車費、掃碼購票等形態(tài)也不斷出現……
這也是我更強調移動支付重要性的原因。它為這個時代提供了交易必備環(huán)境,就像一個培養(yǎng)皿,培養(yǎng)了滴滴、單車、新零售等一批新的功能和模式。
移動支付的高滲透,使OMO成了一種可能。
今天,大家都意識到線上流量越來越貴,線下流量依然是價值洼地。OMO就是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中產生的。
它有幾個特點:第一,流量跟數據一定是來自線下;第二,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有交易行為;第三,發(fā)生的交易行為要導到線上做分析和延伸,最后再擴展到線下。這三點缺一點,都不是OMO。
而且要強調的一點是,它不是簡單地去線下套流量,更多的應該是要拿到用戶的交易信息。舉個例子,掃碼關注公眾號領獎品,或者是連WiFi打印照片,類似的模式其實不屬于OMO,因為數據和流量沒有交易屬性,沒有太大的價值。
至于OMO帶來的商機,主要在兩個方面:
第一,通過軟硬件升級來洗牌整個行業(yè)中的資源。
1、產業(yè)升級的大前提是要有一定的技術累積。
整個產業(yè)升級的時候,軟硬件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需求口。如果你能把全中國所有的硬件全部替換遍,就是一個很大的生意。
但這很考驗一家企業(yè)的技術累積。比如收銀軟件,它就是一門以產品為導向的生意,產品好壞,是不是穩(wěn)定,價格是不是足夠吸引人,是商家最終決定要不要用你們家的收銀系統(tǒng)的根本原因?,F在也能看到很多人都在做云收銀系統(tǒng),但沒有深入行業(yè)一年以上的基本上是渣渣。
同時,因為你的替代,整個行業(yè)的資源可能會被洗牌。
比如我們在四川綿陽有個代理商,通過這樣的方式他手上已經累積了三四百家餐飲資源,那么他之后可以做產品的供應鏈,可以搭建配送團隊。但在升級之前,他其實是沒辦法去觸達這些商鋪的。
這種對“升級”的需求正是食在有趣預設路徑的起點。目前我們正在通過在全國范圍內招募合伙人的方式深入三四線城市,信息化升級是擺脫美團外賣控制的武器。
2、產業(yè)升級的關鍵詞是成本,長尾市場。
1698年英國薩維利發(fā)明了蒸汽機,因高昂成本只為少數人和少數行業(yè)使用,1765年由詹姆斯瓦特改良后大幅度提高效率降低使用成本最后廣為所用,開啟了著名的大“蒸汽時代”。
成本一直是產業(yè)升級的關鍵詞?,F在一套主流收銀機成本到終端的價格主要有幾個方面組成:
硬件成本,一般包括收銀機、打印機、拉網線等?,F在市面上最便宜的收銀機制造成本大概800左右,打印機成本在300左右。但是800左右的PC、PAD配置其實是不應該被拿來做收銀的。
銷售成本,舉個例子:一個4000的銷售人員,賣5000一套的收銀機,一個月賣2套,銷售成本是2000塊。賣500塊的小票機,賣20套,銷售成本是200塊。
除此之外還有維護成本等。只有降低整個系統(tǒng)的升級成本,才可以去普及長尾市場。
第二、是做線下數據和流量轉化的會爆發(fā)。
1、數據公司越來越值錢
我之前做過這樣一個統(tǒng)計:一二線城市,一個人的線上消費頻次大概只占到30%-40%,剩下的都發(fā)正在線下。從這個角度考量,如果只有線上交易數據而無法拿到線下交易數據的話,這個人的整體框架是不完全的,形成的用戶畫像也不牢靠。
現在不一樣了。線上人口基數帶來的紅利已被消磨殆盡,而線下流量有更低的成本,更高的穩(wěn)定性,原本線上的都在往線下跑,并且試圖基于大數據打通線上線下行成交易閉環(huán)。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數據公司由此變得越來越值錢,特別是分析線下的數據公司。
2、新餐飲成OMO最熱的領域
今天,在餐飲行業(yè)中,我們都能看到的一個現象是:不管是外婆家、新白鹿這樣的中高端餐飲品牌,還是沙縣、蘭州拉面這樣的小餐飲門店,收銀都在線了。以前,一些能記得清誰來過,誰是老客的服務人員的工資能到普通服務人員的4倍。現在線下的流量、數據都能被轉到線上,系統(tǒng)能直接給用戶打上標簽,并進行后續(xù)的運營。
2014年,我也試過做餐飲品牌線下數據,但面臨兩個問題:數據維度不多,數據量不夠,這個問題根本無法解決。
今天,整個餐飲行業(yè)都在進行信息化升級,每天到店吃飯的每個客人的每個行為,都會形成數據上傳到云端。
或許,線下餐飲店的春天已經到來。
議
1:商業(yè)是速朽的,只要底層模式是建立在“吸血”機制上,再巨無霸也會被挑戰(zhàn)。
2:來自同行的挑戰(zhàn)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來自底層商業(yè)力量的挑戰(zhàn),層出不窮。
3:大家挑戰(zhàn)的初心,不是返傭、不是成本、不是利益,而是在充滿不確定的商業(yè)環(huán)境中尋找確定性,減緩自己的不安感。
文章∣鬼車
編輯∣強強
攝影∣黃碩
手繪∣陵魚
?本文版權歸“鋅財經”所有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 世間將再無松下電視:松下官宣解散家電子公司并徹底放棄電視機業(yè)務
- 雅迪集團與南都電源簽署協議:攜手共繪固態(tài)電池未來藍圖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入資金提現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tǒng)引關注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