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定義客廳新時代,巨屏電視真的需要嗎?
隨著高清視頻普及、4K視頻增多。在分辨率提升的同時,電視屏幕也越做越大,從40英寸到60英寸,再到75英寸,這兩年電視屏幕的尺寸可謂翻了一倍。近期又有電視廠商發(fā)布屏幕尺寸高達100英寸巨屏電視,似乎這種巨屏電視很受用戶青睞,這吸引了眾多企業(yè)加入其中。而為了讓觀眾感受到電視屏幕更大,電視廠商更是推出號稱“無邊框”超大屏電視。但對于觀眾而言,超大屏電視在實際應用中真能帶來極致視覺體驗嗎?我們不妨討論一下!
▉ 銷售數(shù)據頗佳
都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那么對每個行業(yè)發(fā)展來說,銷量數(shù)據便是檢驗產品是否符合發(fā)展的唯一標準。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組電視行業(yè)的銷售數(shù)據。
2016年,我國彩電內銷市場零售量突破5000萬臺;2017年,國內彩電零售量為4752萬臺,同比下降6.6%,雖然有所下降,但并不表示后面會繼續(xù)萎縮。相反,在今年第一季度,國內電視銷售已超過1500萬臺,因此可以預測,2018全年銷量定會創(chuàng)造新的銷售紀錄。
此外據數(shù)據顯示,2017年智能電視銷量占比達86%,智能電視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滲透到生活當中。統(tǒng)計顯示,在一個家庭單位中,智能電視的開機時間已經達到6.01個小時。而單從往年銷售數(shù)據上就可以看出,電視已經成為每個家庭的生活必需品。而隨著移動普及,電視APP越來越豐富,智能電視取代傳統(tǒng)電視,成為了電視行業(yè)的領軍人。
另外,我國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追求高品質與個性化消費的消費升級,在電視領域,人們開始對畫面品質、科技感、服務性和藝術性等方面的更高層次追求。據《2017中國高端家電產品消費者調查報告》顯示,高端家電消費人群(一線城市的家庭月可支配收入在3萬元以上、其它城市在1.5萬元以上)在最近半年或過去一年都有過高端家電消費經歷。
其中,有40.8%的消費者傾向于選擇10001-15000元的高端電視。而據另一項數(shù)據預測,未來三年的中國市場中,65英寸電視的零售量占比預計會呈倍數(shù)增長,2020年將達到9%。而消費升級和新顯示技術的推動,也慢慢凸顯出大屏電視的優(yōu)勢,人們的生活也由此改變。
▉ 實際體驗很好
首先,用戶體驗場景較為輕松。電視在使用場景中,正在努力讓使用者更加輕松。在任何時間,都可以看到想看到的內容,并且當自己想看某一部電視或者電影時,可以通過語音直接搜尋,這利用人工智能可以說給人們帶來了許多方便?,F(xiàn)在人們是可以主動掌控這些東西,而電視企業(yè)也正在努力達到人們期待的真正人工智能。
再者,電視在生活使用中,已不再是那個僅僅播放視頻的扮演者,游戲體驗,電影院實際場景正在成為電視的標配。而就在最近,筆者也有幸體驗某款4K超清大屏電視,在利用手柄玩游戲時,有著以假亂真的游戲畫面,搭配震撼的杜比環(huán)繞音效,真的就像是在欣賞一部親自操作的動作大片。
筆者雖然只玩了十幾分鐘,但這段體驗已經讓我再也不想回家面對客廳的40寸“小”電視了。現(xiàn)在電視也會像手機一樣有著運行內存和儲存內存,同時針對電視類的APP應用、游戲應用等也非常豐富,可以說電視使用日益流暢,功能愈發(fā)的多,也漸漸深入人心。
▉ 健康角度存疑
從觀看距離的健康性上看,55英寸液晶電視最好在3.5米距離觀看;65英寸則需要4米的距離;80英寸產品則擴張到6米的觀看距離。這樣的觀看空間,對于普通家庭而言(即120平米以下住宅),可以說是一個很大挑戰(zhàn),特別是一二線城市的市民,大多為小戶型。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應該根據家庭環(huán)境來挑選電視,這才是好的選擇標準。如若違反這種規(guī)則,那么過近的觀看過大的屏幕,會導致眼部接受的光學能量強度更高,進而造成更快的疲勞。甚至,不排除過近距離引起眼部調節(jié)神經、肌肉和光化學細胞高度緊張,加劇近視、黃斑等病變發(fā)生的概率。所以,“大電視”不能隨便買,應該成為消費新常識。
“科技改變生活”,這句話是對的,但是這種改變應該是善意的、美好的,而不是損害我們的健康。筆者認為,超大尺寸電視的流行,增加的應該是人們的觀影體驗,而不是對身體的傷害程度。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不應該一昧的追求“大”所帶來的既視感,更多的是要考慮在“空間”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欣賞高清大片帶來的觀影快感。
- 世間將再無松下電視:松下官宣解散家電子公司并徹底放棄電視機業(yè)務
- 雅迪集團與南都電源簽署協(xié)議:攜手共繪固態(tài)電池未來藍圖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入資金提現(xiàn)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tǒng)引關注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