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手腕上的手機”到底是不是噱頭?
盡管同質化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至少在某些樂觀者眼中,今天的手機江湖,似乎依稀閃爍著iPhone橫空出世前的影子:無論是曲高和寡的模塊化手機,還是這兩年來各種前置攝像頭方案,還是這兩月來各種折疊屏折法,都讓人遙想起在功能機時代,諾基亞,摩托羅拉,夏普,黑莓,索尼等品牌在工業(yè)風格上的千姿百態(tài)。
如今,又有一家廠商希望突破同質化的枷鎖,且表現(xiàn)得更為激進。就在不久前,努比亞發(fā)布了一款柔性可穿戴式產品:努比亞阿爾法。
按努比亞官方敘述,這款被定義為“腕機”的產品,是他們創(chuàng)造的一個“新物種”。在一些人的期許中,這款“手腕上的手機”,能在一定程度上取代“手掌上的手機”。
關于人類智能設備的演化方向,前路尚不明確,這個時候,任何探路者,都值得我們高看一眼。
然而關于這款產品,我聽到的較為刻薄的說法是:盡管思路可能是對的,但這一“新物種”,更像是智能手機與智能手表生下來的“怪胎”,更像是科技進化樹上一次由“基因變異”導致的意外。
為什么這么說?真的是這樣嗎?
1
誠如經濟學家布萊恩·阿瑟在《技術的本質》中所言:就像任何生物都能追根溯源找到原始祖先一樣,大部分技術的重大突破,都源自對已有技術的重新組合。
所謂“腕機”也不例外,能戴在手腕上的手機不算一個全新概念,摩托羅拉過去也有所涉獵,如今努比亞能將其最終量產,在很大程度上是拜這幾年柔性屏技術所賜。
努比亞阿爾法最主要的構成,就是這塊4.01英寸的柔性OLED 屏幕,相較于2014年左右涌現(xiàn)的那一批可穿戴設備,柔性屏技術的成熟,讓屏幕得以彎曲延伸向手腕,大幅增加了努比亞阿爾法的可視部分。且在此過程中,努比亞阿爾法攻克了既保證柔性屏彎折11層之間的粘合可靠性,同時允許11層之間發(fā)生位移實現(xiàn)彎折這種無比復雜的技術難題。
但縱然如此,努比亞阿爾法的應用場景,似乎仍然非常模糊。
從產品邏輯上,這款產品試圖兼?zhèn)涫直淼摹吧眢w”和手機的“靈魂”,但問題是:如果你的對標物是手機,那么想要取代手機,就必須在各方面大于等于目前的手機才行——但要知道,手機在今天早已變成一個外掛器官,綜合體驗正逼近極限,拍照,工作,聊天,娛樂,支付……這些功能努比亞阿爾法也許都能干,但哪一項能保證干得比手機好呢?
其實依我之見,努比亞阿爾法的對標物,應更多偏向智能手表。畢竟,相比于智能手機市場的下滑頹勢,智能穿戴式設備卻在增長,IDC數(shù)據(jù)顯示:2018年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出貨量為7321萬臺,同比增長28.5%,其中成人手表市場出貨量654萬臺,同比增長37.8%。
而與傳統(tǒng)智能手表相比,努比亞阿爾法的優(yōu)勢是功能強大,劣勢是——至少我個人認為是:顏值。眾所周知,當智能產品日趨復雜,它也就變成一門妥協(xié)的藝術,比如為了拍照和視頻增加的攝像頭,這款產品其實犧牲了一些美感。
2
所以,在不少人眼中,這款腕機暫時還無法勝任主力機的職責,更多只是作為某些場景的補充。
從手掌到手腕,短短十厘米左右距離,任何廠商想跨過去都不容易。
當然,這種悲觀審視,很可能只是我作為一名保守主義者的慣性與偏見,畢竟兩個月前折疊屏手機如日中天時我就說:“目前的折疊屏是用高昂代價催生的一批‘早產兒’,時代意義并不清晰,很可能只是一次因‘技術過剩’導致的插曲?!?/p>
但必須承認的是,能讓概念量產,本就令人尊敬。況且在我看來,這款產品的出現(xiàn),不僅是為滿足當前手機市場的差異化,更是對未來產品形態(tài)的一次探索,要知道業(yè)界普遍認為,在大概率上,可穿戴設備是人類下一代計算平臺。
所以我真覺得啊,相比于粉絲對自家愛豆的偏袒,“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嗎”這句無厘頭的小可愛,還真不如放在產品世界更有意義。
畢竟,我們都對那個滿天星斗般的產品世界懷有鄉(xiāng)愁。
作者:李北辰,獨立撰稿人,國內數(shù)十家媒體專欄作家,曾供職《南都周刊》《華夏時報》《財經》等媒體
- 世間將再無松下電視:松下官宣解散家電子公司并徹底放棄電視機業(yè)務
- 雅迪集團與南都電源簽署協(xié)議:攜手共繪固態(tài)電池未來藍圖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入資金提現(xiàn)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tǒng)引關注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