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互聯網的盡頭是信貸”成事實

原標題:莫讓“互聯網的盡頭是信貸”成事實

文/孟永輝

如果你留意觀察就會發(fā)現,現在幾乎所有的互聯網平臺都在做信貸,它們會不斷地提醒你有少則幾萬,多則幾十萬的授信額度,于是,有關互聯網的盡頭是信貸的話題開始出現。其實,并不僅僅只是互聯網平臺在做信貸,即使是很多的銀行同樣在做信貸業(yè)務,因為我們經常也會收到某某銀行發(fā)送過來的可以授信多少多少萬的信貸額度。因此,如果我們僅僅只是把互聯網平臺和信貸相連,甚至將互聯網平臺的盡頭定義為信貸就有些太過武斷了。

既然所謂的信用貸款的額度并不是互聯網平臺所獨有,那么,為什么還是會有如此多的人將信貸與互聯網平臺的未來發(fā)展相互聯系呢?其實,這還要從互聯網金融說起。俗話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ヂ摼W金融給人們帶來的慘痛回憶時時刻刻警惕著人們要始終注意互聯網與金融的結合,并且始終都會互聯網與金融結合的一切形式都倍加警惕。于是,當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平臺開始按照銀行等傳統(tǒng)金融行業(yè)的套路來對人們盡心授信的時候,他們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這究竟是不是互聯網金融,這究竟是不是互聯網平臺新一輪的割韭菜。

不過,同外界將這種現象看成是互聯網平臺的盡頭不同,我更加愿意將這種互聯網平臺進行線上授信的業(yè)務看成是銀行授信的外在體現,即互聯網平臺的背后其實站著的是以傳統(tǒng)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說白了,互聯網平臺僅僅只是銀行們獲取用戶的一個渠道而已,并不是互聯網平臺在做貸款。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經過了互聯網金融的洗禮,特別經歷了持續(xù)的監(jiān)管之后,真正合規(guī)、合法的互聯網金融平臺已經屈指可數了,即使是在這些屈指可數的互聯網金融平臺當中,真正具備放貸資格的平臺更是鳳毛麟角。所以,我們千萬不要以為在互聯網平臺上看到了金融授信的入口就認為所有的互聯網平臺都在做貸款,很有可能僅僅只是這些互聯網平臺與銀行之間進行的渠道合作,掌握了流量的互聯網平臺僅僅只是傳統(tǒng)銀行獲取用戶的一個渠道而已。

盡管互聯網平臺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放貸者,但是,有關人們將互聯網平臺定義的終極目的地定義成為信貸的現象同樣是需要警惕的。雖然互聯網平臺可以憑借自身的流量優(yōu)勢,通過充當中介的角色來實現盈利,但是,這對于自身的形象同樣是一個不小的損害。對于那些并不明白真實情況的人們來講,他們首先看到,并且想到的是互聯網平臺在做信貸,而不是銀行在做信貸。

說到底,互聯網平臺之所以甘愿淪為獲客的工具和渠道,主要還是僅僅只是把自己看成是一個流量的平臺,并沒有從更加長遠的角度來思考和看待自己未來的發(fā)展。互聯網玩家們習慣了賺快錢,賺短線的錢,但卻沒有想到這種短視的、飲鴆止渴式的發(fā)展模式非但無法對自己未來的發(fā)展有促進作用,甚至還將進一步對自己帶來傷害。

當“互聯網的盡頭是信貸”的輿論聲開始出現的時候,真正有追求的互聯網平臺應該更加明確自身的定位,不應該僅僅只是把自己定位成為一個流量的平臺,一個獲客的渠道,而是因為在流量之外,尋找到更多新的發(fā)展機會。比如,我們就看到了一些科技公司開始轉型成為一家真正意義上的科技公司,通過自身在新技術上的布局來尋找新的發(fā)展突破口;比如,我們就看到了一些科技公司開始參與到實體經濟的運作過程當中,通過投身到實體經濟的發(fā)展過程當中,成為實體經濟發(fā)展的一份子,而不再僅僅只是充當第三方平臺的角色。

說到底,互聯網平臺還是要轉變以往的賺快錢的發(fā)展邏輯,真正通過一點一點的努力,使投入與產出實現對等。當互聯網平臺不再僅僅只是一個流量的輸送平臺,當互聯網平臺不再是一個第三方的角色,當互聯網平臺不再是一個旁觀者,他們找到了與流量相關之外的其他的盈利模式的時候,或許,他們也不再甘愿做一個流量的輸送渠道,更不愿意做一個獲客的工具,而是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發(fā)展路子。

當產業(yè)升級依然成為新的發(fā)展潮流和趨勢的大背景下,互聯網經濟作為我國經濟當中最具有活力的一份子,同樣要敢于走在轉型升級的前列。盡管有關”互聯網的盡頭是信貸“的言論并不能反映最真實的情況,至少它反映了現在很多的互聯網平臺在做的事情是不對的,不可持續(xù)的。

這其實應當引起所有的互聯網玩家的警惕。它告訴我們,以收割流量為主導的傳統(tǒng)意義上的互聯網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如果我們還依然在收割流量的路上執(zhí)意向前,帶來的負面影響或許是不可估量的,因為它不但將會讓互聯網行業(yè)的發(fā)展失去未來,甚至還會將互聯網行業(yè)前面的發(fā)展成績毀于一旦。

當“互聯網的盡頭是信貸”的輿論聲甚囂塵上,其實再一次給互聯網玩家們敲響了警鐘。它告訴人們,傳統(tǒng)意義上的互聯網模式已經到了非變不可的時刻,如果玩家們還沉浸在收割流量的迷夢里,如果玩家們還沾沾自喜于賺快錢的輕松和愉悅,那么,真正受傷的或許將會是他們自己。

這個時候,有關“互聯網的盡頭是信貸”將不再是一種危言聳聽,而是將變成一種既定事實。一旦如此,對于互聯網行業(yè)的打擊將會是毀滅性的,它將會讓互聯網行業(yè)失去最后一次自我救贖的機會。

認識到“互聯網的盡頭是信貸”的緊迫性,并且真正尋找傳統(tǒng)互聯網模式之外的新發(fā)展模式,或許才是擺在每一個互聯網人面前的重要課題。

當“互聯網的盡頭是信貸”的輿論漸起,再度敲響了互聯網時代落幕的喪鐘,同樣地,它也吹響了互聯網行業(yè)的發(fā)展進入到新時代的號角。徹底告別傳統(tǒng)的互聯網模式,實現蛻變新生,莫讓“互聯網的盡頭是信貸”成為既定事實,或許才是最緊迫的事。

—完—

作者:孟永輝,資深撰稿人,專欄作家,特約評論員,行業(yè)研究專家,戰(zhàn)略咨詢顧問。長期專注行業(yè)研究,累計發(fā)表財經科技文章超400萬字。支持保留作者來源的分享,轉載請保留作者版權信息,違者必究。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2021-01-14
莫讓“互聯網的盡頭是信貸”成事實
我們就看到了一些科技公司開始轉型成為一家真正意義上的科技公司,通過自身在新技術上的布局來尋找新的發(fā)展突破口;比如,我們就看到了一些科技公司開始參與到實體經濟的運作過程當中,通過投身到實體經濟的發(fā)展過程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