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這屆年輕人已經開始交流務農經驗了
作者:劉蕾
來源:有意思報告
這屆年輕人迷上了種菜,有一半的陽臺被改造成了菜園子。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其實,年輕人對種菜上頭不是一天兩天了,要知道十年前的“開心農場”可承載著一代人的青春,如今只是游戲照進了現(xiàn)實。
如今在社交平臺搜索“陽臺種菜”,已滿是“城市農夫”們對收獲果實的欣喜和期待?!霸苑N了花生才知道,原來花生是會花開的”“快快長大吧,小苗”“二采也收獲滿滿”……
不得不說,中國人還是有點種菜本能和天賦在身上的,即使是遠離田地,很少逛菜市場的年輕人,也逃不過“種菜基因”變得顯性。
是誰的種菜DNA狠狠動了
中國人對種菜的執(zhí)著從古至今。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里就藏著一個熱鬧的菜園子,據(jù)清代學者顧棟高在《毛詩類釋》中統(tǒng)計,《詩經》里出現(xiàn)的蔬菜達38種。
西漢時期,已經有了反季蔬菜供應?!稘h書·召信臣傳》記載,當時的皇家菜園“太官園”冬天會在園子里“覆以屋廡,晝夜燃蘊火,待溫氣乃生”,于是就有了反季節(jié)的蔥、韭等蔬菜,這也意味著,那時候的溫室栽培技術已相對成熟。
到了鄭和下西洋時,出海也要在船上創(chuàng)造種植條件,發(fā)豆芽、種生姜。
可見,種菜天賦早已刻進了中國人的DNA,而充分發(fā)揮這種天賦,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本能。遠至深邃的宇宙、冰冷的極地、炎熱的戈壁,近至觸目可及的房前屋后、田間空地……走到哪兒,種到哪兒,不種豈不“可惜了這塊地”,更有能者,見縫插菜,地縫大小的空隙照樣填滿蔬菜瓜果。
對于連地縫都沒有,曾經在游戲虛擬世界里當“農夫”的年輕人,已經在陽臺開辟出了一塊“田”。
就像老年人熱衷跳廣場舞一樣,“種菜”的這顆種子,一旦生根發(fā)芽,根本停不下來。只要種下第一盆,就會有第二盆、第三盆……這也帶動陽臺的地位隨之飆升。
在客廳刮起“龍拳”風,宅家健身成熱潮的同時,陽臺也掀起了田園風?!?022家裝消費趨勢報告》顯示,陽臺和廚房、客廳一起,成為2022年最受用戶關注的裝修空間,“采菊東籬下,種菜陽臺間”是當代裝修人的心愿。
種菜的邏輯,變了
不過,和爸媽為了吃而種不同,和古時陶淵明辭官后歸隱田園也不同,現(xiàn)在的年輕人在城市、田園之間,在當下和未來之間不作選擇,而是“我都要”。
對他們來說,種菜不僅是解鎖了一項隱藏技能,還是開啟了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興趣,甚至是一種社交。“看著種子發(fā)芽長大,真的很治愈”“在三平方米的陽臺上種菜可是太有成就感了”,也是這種愉悅感、獲得感,讓“都市農夫”紛紛樂于分享自己的田園生活和務農經驗。
從陽臺布置到蔬菜選種,從種菜神器到自制肥料,便捷的互聯(lián)網電商平臺和社交平臺,無疑為年輕人實現(xiàn)種菜自由,滿足社交需要創(chuàng)造了條件。
在小紅書搜索“陽臺種菜”,相關筆記已經達到了7萬篇。無論是簡單粗暴的用廢舊紙箱、礦泉水瓶搭配廚余垃圾蔥姜蒜、生菜根,快手式種菜,還是利用專業(yè)智能種菜機,科學調控溫、光、水、肥、氣,拿捏精致感,任何一種方式,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在豆瓣#我在陽臺種菜吃#話題之下,1600余篇日記也已吸引了超1000萬次瀏覽?;ㄊ椒嚨模?;收獲速度趕不上吃的速度的,有;算上購置有機營養(yǎng)土、花盆、智能種菜機器,外加水費、電費,整個費用下來不比買菜劃算的,也有。但這并不影響年輕人對陽臺種菜樂此不疲。
“一顆獨立的生菜,被大風刮倒了,然后我美滋滋吃了一頓菜包?!?/p>
“用6塊錢的紅薯種出了1塊錢的紅薯葉。”
“慶祝我椒經歷蚜蟲后恢復健康,開花結果,等你長大了就把你炒了?!?/p>
不難發(fā)現(xiàn),于個人而言,在陽臺種菜成為一種時尚的當下,實現(xiàn)自給自足更像是錦上添花,易操作、趣味性、科技感、獲得感正變得愈加重要。
如果科技有盡頭,一定少不了種菜
中國人對種菜的向往,已然成為一種生活態(tài)度,不僅熱愛,而且竭盡全力。就連每次的太空探索,也會激發(fā)起國人的求知欲“月壤能不能種土豆”“火星上能不能種菜”。
航天員陳東在《開講啦》分享太空經歷時,就曾直言在參與的38項太空實驗項目中,最喜歡的是種菜,每天都會去看看種下的太空生菜有沒有長高一點,變綠一點。
也難怪有人調侃,中國科技的盡頭是種菜,以及更好地種菜。
更重要的是,中國人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結構,已決定了蔬菜的重要性。國家統(tǒng)計局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以109.8公斤人均蔬菜消耗量一直高居全球第一。另有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每天有200多萬噸蔬菜被送上居民的餐桌。
所以,保障蔬菜種植、供應對滿足國民日常需求,保證生活品質至關重要。而科技的應用,從更大范圍和長遠意義來講,將深刻關系到全國人民的菜籃子和餐盤子。
近年來,互聯(lián)網電商為助農增收,縮短農產品與消費者的距離帶來了創(chuàng)新模式,除此之外,也不乏有平臺借力科研的力量,從農業(yè)的生產種植端實現(xiàn)切實有效賦能。
2020、2021年,拼多多連續(xù)兩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與來自全球的青年科學家、頂尖農研團隊一起探索智慧農業(yè)的前沿應用場景。從利用AI算法種草莓,產量上實現(xiàn)質的飛躍,到再接再厲,挑戰(zhàn)種植更高產量、更高營養(yǎng)價值的番茄,兩次的比賽結果均驗證了智慧農業(yè)大有可為,科學算法給種植增產提質帶來的強助力。
2022年,拼多多攜手光明母港(上海)種業(yè)科技有限公司,舉辦2022光明多多垂直農業(yè)挑戰(zhàn)賽暨第三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此次的比賽地點從位于云南的農業(yè)基地,來到了位于上海的集裝箱。
參賽隊伍將有兩個月的時間,利用并開發(fā)最前沿的人工智能、算法種植、合成生物等跨學科技術,挑戰(zhàn)如何在集裝箱里種出新鮮、好吃、口感好的生菜。最終科技成果將落地應用,實現(xiàn)規(guī)?;N植和推廣。也就是說,屆時消費者們也可以吃到利用最新算法培植出的生菜。
目前,第三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已于7月27日發(fā)起報名。
從陽臺到宇宙再到集裝箱,智慧科技的發(fā)展為農業(yè)延展了更廣闊的空間,也讓種植的“腦洞”開得更大。新電商平臺拼多多以科研、競賽的方式智慧助農,將為科技的成熟化應用、推廣,助力農業(yè)實現(xiàn)數(shù)字化升級,惠及更廣大的農民、消費者帶來更長遠意義。
此外,在拼多多的助農模式下,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了“新農人”隊伍中。在有人對陽臺種菜上頭,執(zhí)著于在熱鬧的都市里打造自己的“世外桃源”時,也有人一頭扎進了科研的世界,成為“新農人”,探索種菜還能實現(xiàn)多少種可能。
《2021新新農人成長報告》顯示,拼多多平臺上的95后“新新農人”數(shù)量已從2019年的2.97萬和2020年的8.57萬,增長到2021年10月底的超過12.6萬。而隨著“新農人”群體的不斷擴大,也將會為智慧農業(yè)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輸送源源不斷的活力。
- 世間將再無松下電視:松下官宣解散家電子公司并徹底放棄電視機業(yè)務
- 雅迪集團與南都電源簽署協(xié)議:攜手共繪固態(tài)電池未來藍圖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入資金提現(xiàn)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tǒng)引關注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