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2016年是VR(虛擬現實)元年,但在過去的近三個季度以來,VR的熱潮正在減退,不管是投資人還是從業(yè)者都對VR持謹慎樂觀態(tài)度,在今年早些時候,筆者曾經就VR和3D電視做過比較,說明VR會不會與3D電視遭遇同樣的尷尬;不僅如此,筆者也拿VR與人工智能相對比,明顯業(yè)界對AI的熱情遠高于VR,正如微鯨VR創(chuàng)始人馬凱所說:VR是一種影像技術的變革和革命。影像技術的應用廣泛程度,顯然與人工智能等無法相提并論。
國內外多家大型市場研究機構對2020年全球VR產業(yè)規(guī)模預計在150億到300億美元之間;其中Gartner預計VR產業(yè)在2020年達到400億美元規(guī)模。
而在日前的新浪C+峰會上,一場關于VR的對話所透露出的信息也印證了這一點。紫?;鸷匣锶藦埲`從投資界的角度來看:盡管VR在過去一年中很火,但投資界基本上是謹慎樂觀的態(tài)度,投向人工智能的錢比投向VR的錢要多一些。首先,硬件標準不清晰;其次,VR計算平臺的落地不清晰;第三,內容是否有足夠的沉浸感,并且讓用戶買單仍存疑;第四,內容制作團隊依舊不成熟。
對此,微鯨VR創(chuàng)始人馬凱也表示了認同,他表示,VR是以內容為核心和起點切入的,但內容的制作方式仍存在不確定性。不過這既是挑戰(zhàn),也是機遇,因為誰率先找到突破口,誰就有可能在未來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松禾遠望創(chuàng)始合伙人程浩同樣也是投資人,他也認為VR領域是雷聲大雨點小,而且,VR的硬件不容易投,而VR的內容和服務現在投還為時尚早。而蟻視創(chuàng)始人CEO覃政同樣也不贊成投VR硬件,但對VR的軟件、內容、服務等領域,則建議盡早介入。
從投資人和從業(yè)者的觀點可以看出,大家對于VR的態(tài)度已經趨于謹慎,尤其在資本市場不算景氣的今天,更是要篩選最為靠譜的領域和企業(yè)才行。
在中國,虛擬現實企業(yè)現主要分為兩大類別:一是成熟行業(yè)依據傳統(tǒng)軟硬件或內容優(yōu)勢向虛擬現實領域滲透,其中智能手機及其他硬件廠商大多從硬件布局;二是新型虛擬現實產業(yè)公司,包括生態(tài)型平臺型公司和初創(chuàng)型公司,以互聯(lián)網廠商為領頭羊在硬件、平臺、內容、生態(tài)等領域進行一系列布局。
首先,VR硬件是大玩家的角斗場。以幾年前智能硬件的熱潮可以看出,眾多智能硬件的初創(chuàng)企業(yè)幾乎都死在了硬件上,因為硬件牽扯的環(huán)節(jié)很多,不僅僅是一個產品,而是一個供應鏈,甚至還牽扯到芯片技術等高科技,這些可不是初創(chuàng)企業(yè)能夠搞定的。
如今在VR硬件層面,智能手機企業(yè)或許更有機會勝出,不管是早早布局的Google,還是蘋果、三星、華為、HTC等巨頭,他們在硬件層面強大的實力使之可以更容易地切入到VR硬件領域,至于初創(chuàng)企業(yè),最好不要趟這趟渾水,不過,做做周邊硬件還是可以考慮的。
其次,在軟件、內容等層面,初創(chuàng)企業(yè)將會有更大、更多的機會。因為內容制作很難是由一個或者數個巨頭可以壟斷的,因為它屬于應用層面,比如,電信、廣電的網絡層面,基本上是由幾個巨頭所壟斷,但構建在這些網絡之上的各種互聯(lián)網應用卻是層出不窮;比如,在自媒體時代,不管是今日頭條還是傳統(tǒng)的門戶網站,他們甚至已經開始聚焦在如何搭建平臺上,而不是自己生產內容;電商領域也是如此,自營的東西遠遠沒有第三方平臺的商品多……
但內容和硬件又是相輔相成的,如果沒有好的呈現平臺,再好的VR內容也無法落地;而再好的硬件,沒有好的內容,也只是一個沒用的機器罷了。比如,當下電視機的分辨率已經到4K時代,但用戶已經越來越難辨識出它們彼此的差異,因為不管是2K還是4K,僅僅只是數字上的差異,而沒有相應的用戶體驗上的差異。
假如,未來更加高清的時代來臨,VR的內容可以通過這些終端得以實現,那么越來越高的分辨率才能真正有其用武之地。正如馬凱所說,當下,VR還是一種影像技術的變革。未來,如果VR成為打破虛擬和現實界限的技術,人們甚至無法分清何為虛擬,何為現實,那時候,VR的春天才會真的到來。
甚至,那時候已經不存在所謂的VR內容的產出,不妨讓我們想象一下這樣一個場景:在偌大的一個演播室里,已經不再有實質的舞臺,借助VR技術所有舞臺上的人就如同在現場一般,人們已經無法分清舞臺是在現場還是在遙遠的另外一個地方……這或許是VR能夠給我們帶來的終極體驗。
本文為科技新媒體“常言道”(微信公眾號:changyandao1)出品,作者丁常彥。原創(chuàng)作品,歡迎轉載,轉載或引用請注明作者及來源。
- 世間將再無松下電視:松下官宣解散家電子公司并徹底放棄電視機業(yè)務
- 雅迪集團與南都電源簽署協(xié)議:攜手共繪固態(tài)電池未來藍圖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入資金提現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tǒng)引關注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