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產品從誕生之初,就定位于手機和筆記本電腦產品之間,其娛樂的屬性可謂大眾皆知,例如看新聞資訊、提供瀏覽網站、收發(fā)電子郵件、觀看電子書、播放音頻或視頻、玩游戲等功能。但隨著處理器等硬件屬性的逐步提升,平板行業(yè)逐漸受到手機和筆記本的擠壓,而它原有的這種定位已經無法在滿足當下消費者的需求。所以必須在娛樂向更下足功夫的同時,還要擴展更廣泛的使用場景,才是平板的未來發(fā)展之道。
也正是面對著消費者的這種需求,華為首先從娛樂向入手,不僅聯合哈曼卡頓在聲效方面帶來了改變,還在軟件、設計等方面帶來了更多的改變,使得在今年推出的華為平板M5 Pro在娛樂性上擁有出色的表現,更能夠通過外接鍵盤和藍牙鼠標等,在電腦模式或云電腦APP下,完成移動辦公的需求,享受生活與工作的無縫銜接。
產品的好壞市場會給予證明,例如2018年第二季度在出貨量年增長率上華為以7.7%位居行業(yè)第一等,都足以說明華為平板產品的優(yōu)勢和對消費者需求的精準挖掘,以及科技研發(fā)上的大量投入。而這一切從產品身上便很容易發(fā)現其中的端倪。
以2018年推出的華為平板M5 Pro為例,新款蘋果iPad除可支持手寫筆較為引人關注之外,在其他方面的設計上用乏善可陳來形容也一點不過分。作為2018年平板產品的耀眼之作,華為平板M5 Pro產品突破了大尺寸屏幕與2.5D弧面玻璃的并存問題,既出色的保證了產品優(yōu)秀的品控,也讓使用者在四曲面設計和2.5D弧面玻璃的配合下,享受到卓越的握持手感,讓工業(yè)設計和出眾美感得到和諧統(tǒng)一。
除了設計上新款iPad擁有較多不足之處外,在硬件和軟件方面的設計和優(yōu)化上,新款iPad所搭載的雙揚聲器設計和非全貼合屏幕設計更讓其顯得薄弱。相比而言,華為平板M5系列產品則特別采用2K級別的2560×1600分辨率屏幕,以全貼合屏幕設計和華為銳屏(Clarivu)顯示增強算法,以及由國家眼科診斷與治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提供技術指導開發(fā)的護眼模式,可有效預防視覺疲勞,確保圖像的清晰和細膩,帶來出色的觀感體驗。
以上僅是華為平板M5 Pro的一些小的改變,而在軟件技術更深層面,其還為大家搭載了專業(yè)的護眼模式、兒童模式、電腦模式、云電腦功能、游戲助手、GPU Turbo、人臉解鎖、最高分辨率的2K顯示屏、華為銳屏(Clarivu)顯示增強算法、哈曼卡頓專業(yè)調音設計的音響系統(tǒng)等,使其在娛樂影音和移動辦公場景下都擁有相當出色的表現,每一處小功能都體現出了華為對消費者需求的用心。
尤其是在移動辦公方面,華為平板M5 Pro創(chuàng)新打造類似Windows的電腦模式或純Windows界面的云電腦模式,學習使用成本非常低,配備帶有觸控板的外接鍵盤更專為安卓系統(tǒng)定制,無論打字或是操控都擁有更加便利的類似筆記本一樣的使用體驗。反觀蘋果iPad Pro在辦公領域的一些改變,如配備專業(yè)鍵盤(但缺少如華為平板M5類似的觸控板),UI設計上并未進行定制優(yōu)化等,都無法更好的幫助消費者在移動辦公環(huán)境下,帶來更方便和貼心的使用體驗。
除此之外,華為平板M5 Pro便于文件傳輸的share 2.0技術、支持外接藍牙鼠標、支持SD卡擴展等種種多層面的優(yōu)化和設計,都讓華為平板M5 Pro在日常使用或是移動辦公方面都更舒適。同樣蘋果也試圖融入更廣泛的使用場景,隨著iPad Pro的登場,其發(fā)力移動辦公領域的意圖也十分明顯,但僅靠APP適配的系統(tǒng)沒有針對性的進行優(yōu)化,外接鍵盤也與一般鍵盤沒有太多改變。與提供了多重創(chuàng)新與多重選擇的華為平板相比,iPad始終無法讓使用者真正意義上享受到更全面的體驗。而面對的華為平板M5 Pro的步步緊逼,全新推出的新iPad Pro,從目前露出的相關信息上,其難免還是有著新瓶裝老酒的嫌疑,如果果真如此,那在華為突飛猛進的創(chuàng)新腳步面前iPad將勢必前路坎坷。
- 新能源車市場崛起:中國占全球份額超六成,增量貢獻度達八成
- 蘋果CEO庫克致敬巴菲特:一生之幸,得與股神共事
- 微軟必應逆襲成功,市場份額升至12.2%,谷歌地位受挑戰(zhàn)降至79.1%。
- 股神巴菲特宣布年底告別江湖,接班人揭秘:神秘投資者露面
- 抖音回應于東來“退圈”事件:下架侵權視頻,維護版權新風向
- 蘋果因關稅政策額外增加9億美元成本,庫克回應:挑戰(zhàn)升級
- TikTok再遭歐盟重罰:堅稱合規(guī)將上訴,挑戰(zhàn)歐盟監(jiān)管底線?
- 美議員呼吁中概股退市:阿里巴巴、百度、京東等面臨摘牌風險,企業(yè)何去何從?
- 美國司法部挑戰(zhàn)谷歌廣告業(yè)務:一場廣告巨頭與監(jiān)管機構的較量
- 美蓓亞三美加價風波,國巨收購芝浦電子條款面臨挑戰(zhàn)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