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徒有其名 “雙十一”選擇智能家電需謹慎

從智能手機開始,“智能”一詞迅速在IT行業(yè)里迅速擴張蔓延,市場研究機構Juniper Research預測:預計截至到2018年,中國的智能家居市場將達到1000億元。尤其在概念戰(zhàn)越演越烈的家電市場,打著“智能”旗號的各種智能家電產品早已層出不窮,從智能電視、電飯煲,到冰箱、洗碗機、凈化器,甚至插座、牙刷、馬桶,都乘勢搭載上“智能”功能的便車,借著加一個APP控制功能就搖身一變成為了高大上的“智能家電”,唯恐在互聯網“智能”風口上錯失了良機。

智能家電本不“智能”

智能手機行業(yè)的迅猛發(fā)展也許一定程度上促使智能家電生成了一夜成名、一夜暴發(fā)的念頭。然而,以APP和PPT為主的智能家電也許在一開始確實能夠吸引喜歡新鮮感的消費者,但經過一定時間的沉淀和熟悉,已有越來越多的行業(yè)人士指出其“智能家電”本質,即:大部分智能家電僅僅是打著“智能”的旗號、濫貼“智能”的“貼牌”產品,技術上遠沒有達到宣傳的高度智能革命水準 ,通過無端引導消費者,“迫使”其為一堆所謂的“智能家電”中的智能功能買單,而在產品本身技術品質和成本上兇猛克扣,借著低成本概念掩護孱弱的產品本身品質來牟取暴利,才是此類“智能”廠商的真正目的。

且當消費者回歸理性并試想一下不難發(fā)現,當今大量主流的智能家電都需要通過APP來控制家電的模式,與其冠以智能,不如說僅僅是添加了一個WiFi控制功能、藍牙傳輸功能的普通設備而已,部分所謂的智能功能某種程度上甚至還不如直接控制更為方便,比如:原本站起來按一下就能打開的燈泡開關,成為智能開關后變成了,解鎖手機、打開APP、選擇開關、打開開關的復雜設定,這里還省去了在黑暗中找手機的步驟。更可笑的還有智能筷子、智能牙刷等設定,通過筷子去測試食物的甜度而不是消費者自己用舌尖品味,對著手機APP刷牙避免刷牙頻率過快過慢、力度過重過輕等,無論從應用合理度還是從用戶體驗上都是處于初期階段的。且不僅是一兩百元的“智能”小家電,動輒幾千甚至上萬的“智能”電視機、冰箱、洗衣機、空調、凈化機,都揮舞著此類偽智能大旗,將電視盒子裝入電視機內部稱其為智能電視;同容積性能三門冰箱在添加了手機鬧鐘腐爛食物和缺雞蛋報警功能后價格高于行業(yè)平均價格千元;將更多的成本用以為凈化器添加手機APP遙控器功能而不是提高循環(huán)質量改善用戶呼吸環(huán)境。更有甚者甚至取消常規(guī)產品線,“強力驅動”消費者為其“智能家居”產品買單。

圖片1.jpg

國內智能家電仍處孕育階段

從本質上分析,智能家電與智能手機有著天壤之別的差異,即使是智能手機中的siri、靈犀、Google Now,系統(tǒng)中的小冰、小娜、小黃雞,此類智能硬件或智能系統(tǒng),作為智能的初級階段產品在根本上仍需要依托于背后強大的大數據鏈及復雜的云計算系統(tǒng)支持。而在智能家電領域中,為達成真正的智能化應用,不僅需要在家電產品的硬件底層系統(tǒng)中部署上述的智能芯片,在系統(tǒng)中部署智能系統(tǒng)和相關接口,更需要在消費者的應用環(huán)境或智能家電產品上配備大量的傳感器組件,才有可能實現智能家電的實際應用。以汽車行業(yè)為例,目前的汽車往往都需要搭載數百個傳感器,包括在發(fā)動機、變速箱、輪胎、溫度、聲波甚至紅外感應相關領域設備,才能夠實現基本的應用功能,即使加裝了如此多的傳感器用于產品運行的改進,目前主流汽車廠商至今也鮮有稱自己的產品為“智能汽車”。因此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智能實際上是一個高門檻的概念性產物,僅通過能夠聯網、有APP控制功能的家電并不能稱為“智能家電”,主動式的人機交互、被動式的自主運行,在智能家電中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據行業(yè)權威專家指出,追求智能設備與人的無障礙交流,從而達到個人化、自主化、自動化的服務目的,引導消費者安全、健康才是智能生活焦點所在,而目前的大部分智能家電并未達到該標準和要求,現階段智能家居市場的模式依舊不成熟。

創(chuàng)新技術的發(fā)展始終有著演化的過程,家電行業(yè)的智能化進程無疑仍在過渡階段,智能單品實際上正經歷著互聯互通應用的孕育期,但在智能化統(tǒng)一標準缺乏,家電智能概念的混亂等時代中,將“智能”作為家電的賣點和概念讓消費者買單,而不是好好的去提升產品本身的技術品質無疑是不適合的。

選擇智能家電需謹慎

拎出智能家電中最為重量級的電視機為例,大量打著智能電視旗號的產品實際上都是傳統(tǒng)電視機與“電視盒”合二為一,僅基于上網技術,通過安卓開放式平臺,安裝了一些內容的APP,來實現聯網以及多樣內容源。這樣的“智能電視”也許被稱為“上網電視”更為合適,在整個使用過程中,既不能感知電視本身的運行狀態(tài)并作出反應和調整,也不能根據用戶的語音、動作行為定制個性化的體驗場景,并基于大數據平臺不斷優(yōu)化用戶的使用簡便性和精準性。在沒有掌握核心電視資源,也沒有掌握智能資源的背景下,加之市場競爭激烈,這些智能電視廠商只能祭出“價格戰(zhàn)”的屠刀,不斷以低價、血拼價的名義殺價血拼出貨。更有甚者,某款55英寸的智能電視售價只有3千多元,在雙十一電商大戰(zhàn)打響之際,甚至某些品牌打出了55英寸不到2400元的超低價格。這樣的價格根本不足以支撐實現真正智能電視需要的大量后端云計算數據系統(tǒng)的投入,即使連基本的普通電視成本也難以覆蓋,最終這些“智能電視”廠商只能在設計和工藝上不斷簡化,以降低成本減少虧損,或者如某著名生態(tài)電視創(chuàng)始者逐步走向欠款破產的不歸之路。

圖片2.jpg

繼續(xù)刨根究底分析其本質,除了上述筆者談及的智能產品高門檻、高成本之外,電視機產品的成本中70%左右都來源于液晶面板,即使是業(yè)內公認頂尖面板的60英寸電視,在某東售價最低也要5000元左右,可見高品質液晶面板實際上并非有所謂的低價空間。因此,反觀目前互聯網品牌雖說具有性價比優(yōu)勢,但是價格如此之低的智能電視背后客觀反應出了一個恒古不變的道理:好貨不便宜,便宜無好貨,通過所謂的智能概念隱藏的必然是低品質面板和令人失望的耐用性。

同樣,從電視盒子+電視機的智能化應用角度來看,這類互聯網電視品牌的低價產品無疑都是披著“智能”外衣的普通電視,在帶給用戶非常基本上網體驗的過程中,其簡陋的系統(tǒng)和粗糙的人性化應用并不能帶來更多的服務和體驗,因此,既不能實現智能領域的互聯互通也達不到智能產品的初級階段。而在所謂性價比的背后又是低價的液晶面板,無法給予消費者所需要的豐富色彩、穩(wěn)定質量,打著與一線液晶電視品牌相同的品質,實際上卻只在智能化旗幟下拉大旗作虎皮。

回歸內容主題,在雙十一迫近的時期,大量智能家電正以鋪天蓋地各類形式向你們襲來,但筆者要再次拉響警鐘,尤其是挑選電視、冰箱、凈化器等這類價格高、更新穩(wěn)定的大件電器時,在當下“智能”只是徒有其名的大背景下,面對“智能”廠商的瘋狂促銷時一定要謹慎選擇購買,我們更應關注的并不是虛有其表的“智能”功能,而是產品背后實實在在的質量、體驗、售后和品牌,切勿為“便宜”的價格和一個“智能”的噱頭買單。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2017-10-30
“智能”徒有其名 “雙十一”選擇智能家電需謹慎
從智能手機開始,“智能”一詞迅速在IT行業(yè)里迅速擴張蔓延,市場研究機構Juniper Research預測:預計截至到2018年,中國的智能家居市場將達到1000億元。尤其在概念戰(zhàn)越演越烈的家電市場,打著“智能”旗號的各種智能家電產品早已層出不窮,從智能電視、電飯煲,到冰箱、洗碗機、凈化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