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視科技魏秀參:南京是人工智能創(chuàng)新的沃土

魏秀參,89年生人,南京大學計算機系機器學習與數據挖掘所(LAMDA)博士生。先后師從南京大學計算機系軟件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周志華教授和吳建鑫教授從事機器學習和計算機視覺方向研究。在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下,攻讀博士學位的最后一年在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沈春華教授組訪問。曾在國際頂級期刊和會議發(fā)表數十篇學術論文,并獲得國際計算機視覺相關競賽冠、亞軍各一次。預期博士畢業(yè) 后將擔任曠視科技南京研究院主要負責人。

北京曠視科技有限公司在2017年10 月 31 日宣布完成 C輪4.6 億美元融資,一舉刷新彼時世界范圍內 AI 領域的單輪融資記錄。去年9月,魏秀參在求職季用了不到一周的時間便加入這家CV圈明星創(chuàng)業(yè)公司,用他的話說:我接且僅接的一份Offer,便只有Face++。

“南大LAMDA博士”,“師從國際知名教授”,“發(fā)表多篇頂級學術論文”,“國際競賽奪魁”,“發(fā)布CNN輕量級工具書”,還是“知乎和微博大V”……如此這些成績和標簽很難讓人相信剛入LAMDA組時的魏秀參是個“連SVM都不會推的AI小白”。

曠視研究院院長、首席科學家孫劍曾在計算機視覺盛會CVPR的茶歇時一眼相中專攻計算機視覺和機器學習的魏秀參,后經導師了解,孫劍認定這位28歲少帥便是曠視南京研究院負責人的最佳人選。魏秀參在采訪中分享了他嚴謹的求學之路、與導師相處軼事和初入職場的期待,以下為魏秀參采訪概述:

與曠視科技結緣:一次Coffee Break牽上的紅線

“喂,這里是曠視科技Face++,我們有一個口頭offer希望能先給到您……”2017年八月的一個越洋電話就這樣結束了我的校招求職季。

彼時的我已在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沈春華教授組交流十月有余,兩個月后即將結束訪問回到祖國。雖說聽聞曠視已久,但說起這次與曠視的機緣,其實源于一次并不起眼的coffee break。

那是一個蟬鳴悠長的午后,來自世界各地多達5000人的研究者正在度假勝地美國夏威夷享受著一次CV大趴——年度計算機視覺盛會CVPR。

在某個session結束后的coffee break上,曠視科技研究院院長、首席科學家孫劍老師與我的博士導師,LAMDA青年學術骨干吳建鑫教授,偶遇了……談天說地間,孫老師通過吳老師了解到我將要博士畢業(yè),同時我的研究工作和當時即將成立的曠視南京研究院非常契合。

就這樣,我和曠視之間的紅線便如此搭上了。

之后,我進行了公司安排的面試,幾輪面試順利通過。用了不到一周時間,我拿到了這家AI創(chuàng)業(yè)頭牌獨角獸的offer,Face++的簡捷高效著實令我印象深刻。

經過幾周慎重考慮后,我欣然接下了這份沉甸甸的offer——曠視科技南京研究院研究主任(負責人)。

可能與其他候選人不同,求職季我沒有海投簡歷,也沒有手握n份offer,我接且僅接的一份便只有Face++。之后許多朋友曾問我為何要這樣“孤注一擲”,我只簡單覺得拿了不去太損人品,不如留給更需要它的人們。

感恩:我在LAMDA的那六年

從2012年到現在,我已在南京大學LAMDA組學習工作將近六年?;叵肫饎側胙芯拷M的我,還是個連SVM都不會推的AI小白。

六年下來,言傳身教的導師、功底扎實的師兄師姐以及能力和腦洞同樣巨大的組內同學們共同構成了LAMDA這座“大熔爐”,百煉成鋼才使我現在取得了勉強入得方家法眼的一些小成績。

魏秀參和LAMDA隊友斬獲國際競賽冠軍

細細想來,在LAMDA學習過程中獲得最有價值的“財富”便是經過嚴格正統(tǒng)學術研究訓練的磨礪,學會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科學研究。

當然,研究過程并不一帆風順。遇到困難,免不了導師費心指導。

還記得在研究生生涯前期,跟隨周志華教授做機器學習相關課題研究時,一次審稿意見下來后周老師便與我約定一起討論文章的修改方案。當時周老師出差在外,下了飛機坐上地鐵后就先向我要去了審稿意見。

等到了賓館已是夜里,通過Skype,周老師和我逐點詳細討論了每個意見對應的修改方式。結束討論已是凌晨一點……后來,經過來回幾次不厭其煩的修改,文章最終被國際機器學習頂級期刊Machine Learning錄用。

我曾在知乎一個回答中提到,“一路走來,這篇頂刊可能就是我每次進步、每次感悟的見證者。文章的錄用,仿佛像一位注視著我成長的老友向我揮手惜別,而我將更加意氣昂揚的走向前方……”

其實在LAMDA,盡管導師事務繁多,但如此耐心細致的指導仍是家常便飯。

在跟隨吳建鑫教授研究計算機視覺方向課題時,由于計算機視覺本身的工程系統(tǒng)性,許多錯誤往往存在于非常細微之處,沒有經驗的初學者很容易在“小河溝里翻船”。

吳老師經常會精細到代碼級別對我進行非常針對性的指導;此外,在論文寫作上大到邏輯、小到語法甚至標點都會給出詳細斧正。嚴謹、細致、格物致知,便是言傳身教的導師幾年下來傳授給我最珍貴的衣缽。

即將走出LAMDA,不免感懷唏噓時光之快。如果有一次嶄新的讀博機會放在我的面前,我仍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南京大學LAMDA組;如果讓我在上面加個期限,那么我會覺得六年已經足夠。

挑戰(zhàn)與使命:南京研究院這個新起點

在澳洲接了offer后,本來想給自己放個大假,但沒幾天一份壓力便悄然爬上心頭。新成立的研究院負責人無疑是一個絕佳機遇,但更是一個巨大挑戰(zhàn)。

同時,相信各位對于新成立的南京研究院,也一定會心生好奇——我為何選擇了曠視南京研究院?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機構?它的定位如何?目前是什么樣的狀態(tài)?

首先在我看來,南京是一片AI沃土。目前,南京城鎮(zhèn)化率已經達到了80%,但是隨著人們物質文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產業(yè)升級和經濟轉型需要人工智能和新的技術來支撐,所以國家和南京市政府在為人工智能發(fā)展方面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力度。

2017年12月29日,南京市人民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人工智能產業(yè)發(fā)展的實施意見》,指出南京未來要形成‘兩中心、三片區(qū)、一示范’的人工智能產業(yè)發(fā)展空間格局。到2020年,全市人工智能核心產業(yè)產值突破1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yè)規(guī)模1000億元,智慧城市建設初步形成。

到2025年,全市人工智能核心產業(yè)產值達到3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yè)規(guī)模3000億元,把南京市打造成為全球有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創(chuàng)新應用示范城市。

這些是明確的政策利好,我們從中也可以看出南京從城市戰(zhàn)略上對發(fā)展 AI 的決心,未來十分可期。2017年初,江蘇省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其中包括南京的人工智能系列項目,曠視也就此南京達成戰(zhàn)略合作。

曠視南京研究院是曠視科技與南京市政府在南京共同設立的人工智能研發(fā)中心,成立的目的一方面是協(xié)助南京市政府推進區(qū)域人工智能系列項目建設,以助力南京形成高端產業(yè)集群、提升城市整體智能化水平和高新技術核心競爭力。

另一方面對于曠視來說,成立南京研究院,一是看中了南京優(yōu)勢的教育資源,同時更是看中江蘇有國內前列的人工智能研究實力和國內前列的人工智能產業(yè)基礎。

曠視南京研究院成立后,將作為繼北京研究院、西雅圖研究院后最新成立的另一研究分部,輻射華東地區(qū),而三所研究院也將構成三點互聯(lián)互為補充的關系。

在研究方向上,曠視南京研究院除了深度學習、機器學習和圖像處理等相關領域基礎研究之外,今后的研究工作將重點圍繞智能零售這一業(yè)務線展開,為曠視在智能零售領域的應用落地提供原創(chuàng)技術支撐。

特別是針對生成對抗網絡(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GAN)、細粒度動作識別(fine-grained action recognition)、小樣本深度學習(few-shot deep learning)、商品檢測和識別(retail product detection and recognition)進行深入探索。

目前的南京研究院已吸引和吸納南京大學、西北工業(yè)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南航等高校的博士、碩士算法研究員和研發(fā)工程師全職和實習生近十名。

成員中包含國際計算機視覺競賽冠軍、亞軍、ACM銀牌得主等等,但是目前這個人才規(guī)模是遠遠不夠的,未來我們南研院將打造百人規(guī)模的高端研發(fā)人員團隊,并引領成為南京市人工智能領軍型企業(yè)。

對于我自己而言,我希望在南京這片AI熱土上,在這批研究院核心骨干的共同努力下,可以秉承“追求、極致、簡單、可靠”的公司核心理念帶領曠視科技南京研究院迅速成長為能打、能拼、不辱使命的新興戰(zhàn)斗力量!

曠視科技Face++首席科學家、曠視研究院院長孫劍博士表示:“南京和我的家鄉(xiāng)西安有很多相似點,都是N朝代古都、擁有雄偉的城墻、眾多的高等學府,濃厚的文化底蘊,我非常喜歡。我們曠視科技也非常有幸能夠請到魏秀參博士,參與南京的科技發(fā)展,推動AI進步和在各個行業(yè)的落地?!?/p>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2018-01-25
曠視科技魏秀參:南京是人工智能創(chuàng)新的沃土
魏秀參,89年生人,南京大學計算機系機器學習與數據挖掘所(LAMDA)博士生。先后師從南京大學計算機系軟件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周志華教授和吳建鑫教授從事機器學習和計算機視覺方向研究。在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下,攻讀博士學位的最后一年在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沈春華教授組訪問。曾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