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響鈴:AI入侵內容生產,帶來新可能新挑戰(zhàn)

AI自從問世以來,“取代人力”是其響亮的口號。一時間,“AI取代人力,大量人群失業(yè)”的恐慌蔓延。轉眼間,隨著技術的不斷發(fā)展,AI已經進入內容生產領域。AI入侵內容生產以來,到底做了什么?AI是否真的能取代人工?AI到底又給我們帶來了什么?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新年飯局獲得授權,公開AI新媒體智能相對論創(chuàng)始人、鈦媒體年度作者曾響鈴做客真愛讀者群的演講內容,與大家分享他對于AI入侵內容生產的見解。

AI新媒體智能相對論創(chuàng)始人、鈦媒體年度作者曾響鈴

AI入侵內容生產

AI入侵內容產業(yè)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了。

目前,AI已經進入到內容產業(yè)的一些細分的領域,例如寫作、作曲、編劇、導演,還有搜狗和新華社合作推出的“虛擬主播”等。寫作、編曲、跳舞、虛擬主播等這些內容形態(tài),AI都已經開始攝入并出現成型的產品,甚至開始進入商業(yè)化的階段。AI已經滲入到內容產業(yè)的方方面面。

曾響鈴分析道,AI在內容領域主要做兩類事:

一類是內容生產環(huán)節(jié),它在內容生產的環(huán)境下,目前還是起輔助、幫助人力,助力人力進行內容生產的角色。

另一類是內容分發(fā)階段,AI已經開始慢慢成為主導角色。目前內容就是通過人工智能進行分發(fā),而不再是依靠人工進行編輯進行內容推薦。例如,今日頭條就是典型的人工智能在內容分發(fā)上做主導;百度推出了人工智能創(chuàng)作大腦,通過AI技術,為其上億的龐大的用戶附上200萬維度的畫像標簽,通過這些畫像標簽精準的分析用戶的興趣愛好,進行千人千面精準內容的推送。

AI帶來全新可能

內容生產上的全新可能

人工智能發(fā)展到現在這個階段,已經開始從事比較低級的新聞內容生產和分發(fā)的工作。曾響鈴認為,在這種相對傳統(tǒng)的內容創(chuàng)作領域,可以預見的是AI能夠呈現的角色和擔當的任務會更加多,角色會更加豐富。

如果將寫作和新聞報道過程進行拆分,在傳統(tǒng)的內容生產中,可以將它們分為:發(fā)現、采集、編輯、儲存、分發(fā)、反饋六個環(huán)節(jié),或者可以分為策劃、采訪、生產、分發(fā)和反饋這樣五條線。目前AI的工作已經可以基本覆蓋這些環(huán)節(jié)和線索。

新華社“媒體大腦”已經覆蓋了新聞生產、分發(fā)、監(jiān)測、反饋,并在此基礎上開發(fā)了八個功能:2410(智能媒體生產平臺)、新聞分發(fā)、采蜜、版權監(jiān)測、人臉核查、用戶畫像、智能會話、語音合成。2410智能媒體生產內容平臺可以自動采集生產新聞,“采蜜”這項功能能夠實現實時語音識別及自動轉寫,幫助記者提高采訪和新聞生產的效能。“智能大腦”還可以從圖片和視頻當中識別特定的人物和身份,并且能夠監(jiān)測到全網300萬個網站和頭部自媒體的傳播和版權的運行情況。

“媒體大腦”已經能夠承擔很多的決策和功能,除了新華社之外,巨頭如騰訊、谷歌、百度等都已經開始運用AI技術進行新聞報道的采集和編輯工作。

AI為新興互聯網產品賦能

AI可以分為三個層級:算法、算力和數據。這三個層級在不同的維度為新興互聯網產品保駕護航。

算法決定路徑。人工智能已經經歷了三波浪潮,新的算法也不斷涌現。算法這個層級在新興的短視頻領域,能夠提升平臺對短視頻的審核效率,版權的維護頻次、效率、精準度,同時也節(jié)省了人力。

算法之外就有算力。算力影響速度,在短視頻和小程序領域里面,算力會影響到視頻內容的制作速度。人力花費兩到三天的時間才能制作完成的視頻,利用出色的AI工具,能夠在幾秒鐘內整合互聯網上的視頻元素生產出一個視頻文件。但是這需要優(yōu)秀的算法和足夠的算力才能做到。

最后一個層級是數據,數據影響質量。質量維度之外數據還會影響到內容的分發(fā)效率和精準度?,F在的互聯網產品,如果沒有強大的數據庫能夠精準的預測單個用戶的行為和愛好,并給用戶貼上標簽,那么產品在進行內容分發(fā)的效率、精準度和質量會大大降低。

曾響鈴認為,無論是現在的短視頻、小程序,還是以后的隨著互聯網浪潮出現的形態(tài),行業(yè),或者是細分領域,AI還是會用最基本的三種能力,算法、算力、數據去給產品賦能。只不過,AI對每個行業(yè)賦能的基礎,或者著力點都不太一樣,有些可能更加側重于算法,有些可能更加側重于算力,有些是依靠大數據,這些都需要依產品本身的性質而定。

AI帶來更好的交互

AI的出現,改變了現有的通過觸控和語音進行交互的方式,并產生了新的傳播渠道和溝通的媒介。例如,谷歌眼鏡,是通過視網膜——眼睛,不需要語音和觸控傳達信息;智能音箱,用語音取代傳統(tǒng)的觸控交互;還有將人體的呼吸、心率等生命體征作為表達介質進行信息的傳遞和人機的交互。

曾響鈴認為,人們追捧這些如智能音箱的新產品,是在追捧一種更好的人機交互的方式。前十年的交互時代是蘋果開啟的一個時代,叫做觸控時代,人通過手指觸控和機器進行交互。但是,觸碰等傳統(tǒng)的交互方式并非完美適應所有的傳播場景和傳播渠道,AI可以提供新的交互方式來適應其他的傳播場景或者渠道,這也是AI的價值所在。

內容創(chuàng)作會“去人化”嗎

AI已經開始從事內容生產的基礎性的工作,并且維持著高效率高質量的水平。未來內容創(chuàng)作是否真的會“去人化”?AI取代人力——曾響鈴認為這個問題需要辯證地看待。

科技進步是人類發(fā)展的前提??萍几锩埠茫夹g進步也好,社會文明主要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省時間,例如發(fā)明汽車火車代步是為了幫助人類在位置移動這件事情上節(jié)省時間;另一個是花時間,例如打游戲——典型的娛樂時間,技術的進步讓人類更愉快舒適地讓花時間。

重點從省時間這個角度來看,AI能夠幫助記者和編輯在素材采集和內容生成過程中節(jié)省時間,更可以輕松捕捉到人類難以捕獲的信息。這也就意味著,從省時間角度來看,AI取代人力這件事情不可逆轉,既然不可逆轉,人類關于“去人化”的擔心毫無意義;在內容創(chuàng)作上,人類為了創(chuàng)作需要閱讀的龐大的資料而去花費大量的時間,AI還能夠幫助過濾和總結信息,讓創(chuàng)作者的時間花得更值,在這一點上,AI還是有很大空間的。

曾響鈴提及李開復老師的《人工智能》這本書里的“5秒鐘決策”,也就是5秒鐘原則。本來如果是讓人從事的工作,如果我們可以在5秒鐘以內對這個工作進行思考、決策,并做出相應的決定,這項工作就有非常大的可能會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因為它是一個短決策,短時的事情。

在內容創(chuàng)作上,典型的新聞稿不需要太多決策,只需要簡單的信息和資訊整理,并進行信息驗證。這樣的工作很容易被AI所替代。其它如作曲、導演、編劇、教師、進行深度分析或者帶有情感因素的評論稿、演講稿的寫作,目前人工智能是沒有辦法取代人工的。

曾響鈴認為,AI無法取代人工的因素除了決策周期長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需要付諸于情感。目前情感對于機器而言是學不會的,即便模仿也不像。這就是人類和人工智能最大的區(qū)別。高度復雜的、長時間決策的任務人工智能沒有辦法替代;具有情感的工作和內容,需要表達情感、付出情感、傳達情感的工作內容,人工智能也無法取代人類。

挑戰(zhàn)與未來并存

AI的使用給內容界帶了無限的新可能,但是同時也帶了新的挑戰(zhàn)。曾響鈴也對AI帶來的挑戰(zhàn)做出了總結。

流量陷阱

流量陷阱,或者說注意力陷阱。例如今日頭條,根據算法一直推送類似的信息,這是信息繭房。用戶沉浸在用戶關注和感興趣的內容,用戶注意力就這樣被消耗,用戶的流量也始終集中在單一的內容里。

流量池取代了漏斗

原來的互聯網模式是一個漏斗模式,如果把產品平臺看做一個漏斗,互聯網會有一個入口,讓流量進入平臺。一般情況下,進入平臺的流量不一定能夠轉化為產品的用戶?;ヂ摼W,像一個大漏斗,將流量一層層篩選,從能夠覆蓋的用戶,能夠被展現的用戶,看到的用戶之中,篩選出對產品內容感興趣的用戶,最后成為產品的忠實用戶。這就是漏斗模式。AI的介入讓“漏斗”邏輯發(fā)生了變化。AI進行內容分發(fā),將漏斗變成了流量池。AI模式下,是將內容先置入流量池內,根據產品內容在流量池當中的曝光和完播率再進行分發(fā)。

檸檬效應

算法和AI,讓自媒體正在經歷一場檸檬效應。檸檬效應,簡單來講就是劣幣驅逐良幣,AI進行內容分發(fā)讓很多標題黨的文章,很多沒有非深度或蹭熱點的文章,能夠得到大量的曝光獲得大量的點擊量,一些深度的文章卻因得不到推薦而沒有流量,這讓很多創(chuàng)作深度文章的人失去創(chuàng)作熱情。

粉絲已死

在AI智能分發(fā)內容的形態(tài)當中,讓沒有用戶和粉絲基礎的“草根”崛起的機會更大。以微信公眾號和百度APP進行對比,微信公眾號如果沒有粉絲量,閱讀量不會高,也很難成為爆款。但是在百度APP上,沒有粉絲,百度通過AI分發(fā),也可以讓內容得到高閱讀量和高流量。

所以在AI進行內容分發(fā)的平臺當中,粉絲的價值被大大弱化,粉絲和內容生產者的連接關系也被大大弱化。內容生產者只要有好的內容,只要被AI所推薦,就可以獲得足夠的曝光,這就使得內容生產“草根”能夠在互聯網崛起。

未來趨勢

未來因為AI的運用還會出現什么情況和新趨勢?

一是個人只需要負責內容生產一個環(huán)節(jié),其他的交給AI。原來如果進行內容生產,需要有寫稿人員,采編人員,采訪記者,分發(fā)人員和運營人員,整個內容生產過程都需要專門的人手負責。如果做短視頻,還需要攝像、編劇、導演等各個職能人員,而AI的出現,讓內容生產不再需要這些。尤其是在內容制作之后的環(huán)節(jié),通過AI分發(fā)、精準推送,就能夠幫助生產的內容獲得足夠好的曝光和閱讀量。

二是不需要再留戀“喇叭”。媒體人員,內容生產者,尤其是媒體渠道、平臺,其目的就是創(chuàng)造一個“喇叭”。誰拿著“喇叭”,誰的“聲音”就大,誰就掌握了話語權?,F在因為AI的介入,渠道、平臺的價值在弱化。對于從事內容生產,尤其是從事新媒體內容的人來說,不能過于依賴手里的渠道和粉絲。因為很可能由于AI的介入,渠道也會變得失去效力,粉絲也會變得陌生。目前微信公眾號打開率越來越低,也就意味著原來擁有大量粉絲的微信公眾號,正在失去其效力和價值。微信公眾號的內容分發(fā)依舊需要靠朋友圈、關系鏈,即靠社交完成。接下來這樣一個趨勢會更加明顯:內容生產者看重的的“喇叭”——入口、渠道、平臺,會讓位于內容生產。內容生產者只要保證足夠好的內容,優(yōu)質的內容輸出,一定能夠找到愿意為其發(fā)聲的“喇叭”。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

贊助商
2019-02-05
曾響鈴:AI入侵內容生產,帶來新可能新挑戰(zhàn)
AI自從問世以來,取代人力是其響亮的口號。一時間,AI取代人力,大量人群失業(yè)的恐慌蔓延。轉眼間,隨著技術的不斷發(fā)展,AI已經進入內容生產領域。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