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訊,萬眾矚目的眾安保險在本周一開始公開招股,28日正式交易,港交所金融科技第一股正快速走來。
在9月18日召開的招股發(fā)布會上,眾安保險就公布了具體的招股細節(jié):
這次全球發(fā)售合199,293,900股股份(視乎超額配股權行使與否而定),其中95%為國際配售股份,其余5%為香港公開發(fā)售股份;招股價為53.7-59.7 港元,假設以招股價范圍中間價定價,所得款項凈額為 109 億港元。
而同時公布的最重磅的消息莫過于,日本軟銀集團下屬全球最大私募基金愿景基金出資5億美元,認購發(fā)行的36.08%股份,成為眾安保險的基石投資者。
9月21日結束公開招股,最新的信息顯示,眾安的認購十分火熱。
據報道,香港6家券商總共預留500億元孖展額度供申購,但招股首日即超出預留額度。券商界估計最終凍結資金至少達到2500億港元,甚至達到3000億港元,問鼎今年“凍資王”。眾安在線IPO公開認購超額逾400倍,IPO定價59.7億元, 區(qū)間上限發(fā)行。
根據招股價59.7港元計算,眾安的市值約 859.63 億港元(730億人民幣),機構和個人投資者踴躍參與認購,毫無疑問,市場是非常認可眾安的估值的。被軟銀下注的金融科技第一股——眾安應當估值幾何?
一、保險估值還是科技估值?
傳統(tǒng)產險類公司通常使用ROE、PB等進行估值,包括中國財險等。眾安保薦人之一瑞銀給該公司的預測市凈率為2017年3.6-5倍,而中國財險的市凈率為1.38。若是按照傳統(tǒng)保險市凈率,眾安的估值約為184億元人民幣。
現在市場獨寵眾安,僅僅是偏愛嗎?絕非如此,眾安誕生時的基因就有別于傳統(tǒng)保險,眾安采取的是全新的商業(yè)模式,擁有獨家的技術和大數據,更像是一家互聯網科技公司。眾安高增長、高科技、大數據和全新商業(yè)模式的特性都與互聯網科技公司相同。
1、高增長
保費高增長就可以看出眾安的與眾不同。
從2014年到2016年,眾安的總保費復合增長率達到107.2%;已賺保費凈額由2014年7.12億大幅增至2015年19.21億,并進一步增至2016年的32.25億元,三年來已賺保費復合增長率達到112.8%。
而中國財險2016年的保費收入為3112億元,但是增速為10.5%,近三年的保費復合增速約為11%。
眾安五大生態(tài)系統(tǒng)保費均呈現穩(wěn)步增長的態(tài)勢,其中,消費金融、健康、車險的增長尤為迅猛;未來三年,眾安科技有望實現指數化增長。
2、高科技與大數據
眾安的員工組成結構和費用支出結構與傳統(tǒng)保險有天壤之別,更像科技公司。眾安雇員主要是技術人員,截至2017年3月31日,眾安的工程師及技術人員數量為860名,在總體雇員數量中占比超過50%。研發(fā)費用占比也明顯提升。
從一開始使用的云系統(tǒng),再到眾安自己的區(qū)塊鏈都是眾安技術員一針一線自己縫出來的。而技術推動保險業(yè)務在產品設計、定價、銷售和理賠運營全面線上互聯網化,實現零線下代理人,眾安同時還對外輸出技術,并以此作為核心業(yè)務的另一部分。
而截至一季度末,眾安已經擁有超過5億的用戶,三年多時間,能積累如此多的用戶,傳統(tǒng)保險公司是難以做到的,而且用戶復購率達到78%。海量數據能完善客戶畫像,實現精準定價和動態(tài)定價,同時能有效控制風險。
3、全新的商業(yè)模式
眾安的商業(yè)模式是保險+科技。
雖然同樣經營保險業(yè)務,但并非所有保險業(yè)務眾安都會進入。而一項重要的評判指標是,是否需要運用前瞻性的新技術、大數據在生態(tài)中提供科技服務。通過場景化的設置開發(fā)和提供創(chuàng)新的風險解決方案,針對用戶痛點,與不同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領先企業(yè)合作,填補傳統(tǒng)保險未能滿足的市場空白。比如步步保、碎屏險等。
隨著互聯網快速發(fā)展,未來新場景空間和生態(tài)將日益多樣,使得眾安的業(yè)務可以長期保持高速增長,且規(guī)?;缶邆浔葌鹘y(tǒng)行業(yè)更大的利潤提升空間。
由此可見,眾安的形態(tài)更接近一家科技公司??萍脊镜墓乐的P鸵哺m合這類極力探索“互聯網+金融”的主體。
二、模糊的正確和精確的錯誤
眾安作為第一只新經濟股,又是第一只保險科技股,正處于快速發(fā)展的初期階段,如果單純的用傳統(tǒng)的PE和PB估值,就容易犯了估值謬誤。
眾所周知,互聯網企業(yè)大約經歷三個階段:初創(chuàng)、成長和成熟階段。在經過初創(chuàng)期投入,承受虧損,快速擴大規(guī)模完成用戶積累,而后高速成長,最終實現盈利王者歸來。
而眾安則是具金融屬性的科技公司,在初創(chuàng)期就實現盈利,從這點看,又勝于普通的互聯網科技公司。
而互聯網科技企業(yè)的市值與利潤并無相關性。亞馬遜基本維持盈虧平衡和虧損,但是市值卻不斷創(chuàng)新高。
對于互聯網科技公司核心的估值邏輯是,用戶量、單個客戶貢獻和市場份額等指標。
而眾安每個客戶平均的保費金額保持高速增長,幾乎每年翻倍。這次上市后,品牌力增強,在消費金融、車險和健康險發(fā)力,可以預見未來單個客戶貢獻必然繼續(xù)飆升。
而5億用戶中復購率超達到78%,人均保單數量也穩(wěn)健上升,說明具有良好的客戶粘性。
而如果參考金融科技公司,可以發(fā)現都不便宜,眾安現在的估值還是合理的。
這類公司往往具備兩個特點:首先,屬性為金融科技,即通過技術驅動金融產品和生態(tài)的變革;其次,已具備相當規(guī)模。
比如螞蟻金服,2016年4月,其完成B輪融資45億美元,估值高達600億美金(約3895億人民幣),2015財年市盈率為77倍。而據外媒數據,其最新估值可能已達75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080億。
又如陸金所。2016年初,其宣布完成總金額12.16億美元的B輪融資,估值達到185億美元,盡管后來受到監(jiān)管收緊的影響估值增長可能放緩,但根據愛分析最新發(fā)布的互聯網金融百強榜單,估值已攀升至1366億人民幣。
簡單粗暴采用PS參考科技巨頭進行估值,也可以反映出眾安現在的估值位于合理水平。
巴菲特曾說過,模糊的正確勝過精確的錯誤。
應該認識到眾安作為第一只保險科技上市股,代表的是未來,如果現在的估值考慮到未來這個因素,眾安甚至是低估的。
現在,保險科技市場還是藍海。
根據 Oliver Wyman 報告,按保費收入計,中國保險科技市場于 2016 年為人民幣 3,630 億元,并預期于未來數年快速增長,于 2021 年將達到人民幣 14,130 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 31%。提前卡位,讓眾安規(guī)模占據領先優(yōu)勢,未來將實現指數化增長。
而互聯網的馬太效應十分明顯,縱觀古今中外,不論電商,還是社交,都呈現贏家通吃,寡頭壟斷的格局。
無疑,眾安就是一頭暢游在保險科技藍海的獨角獸,稀缺性不言而喻。而市場也難以找到可以參照進行準確地相對估值的公司。
科技是普羅米修斯盜下的火種,是原始時代的石器,為現代生活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科技遇到商業(yè)貿易,于是誕生了亞馬遜和阿里巴巴;科技遇到社會交際,于是有了FACEBOOK和騰訊;這次,科技遇到了保險,于是有了眾安。眾安就是代表未來的保險,未來會演繹出無限的憧憬。
如此說來,今日的眾安就像昔日的騰訊。
如何實現1個億的小目標?13年前,買22萬元的騰訊股票。但是鮮有人能在2004年騰訊上市就買入持有至今。騰訊掛牌時,也處于發(fā)展初期,擁有大量客戶,但是卻沒有成熟的商業(yè)模式。但其后,隨著業(yè)務持續(xù)發(fā)展,騰訊的股票一漲漲了13年,股價是當年的400多倍,回過頭看,當時給騰訊的估值即使多么精確,仍是個錯誤。
現在的眾安就跟昔日的騰訊一樣,擁有獨家的科技和海量用戶,況且眾安的商業(yè)模式是要比當年的騰訊清晰的。相信在達到一定的規(guī)模效應后,邊際成本降低,無論承保業(yè)務還是科技業(yè)務,眾安在2018年都能實現盈利。而待眾安的業(yè)務規(guī)模進一步擴大,利潤水平上升,估值也會水漲船高。
小結:
保險科技第一股上市遭到投資者熱捧,市場最關心的莫關于其估值。價值是客觀的,估值是主觀的。一萬個投資者可以對眾安有一萬個估值標準。但是,市場的結果也是客觀的,投資者熱情的認購已經說明一切。
或許,沉浸在財務數字中能計算出精確的估值,但卻只見樹葉不見樹林。而模糊的正確遠勝精確的錯誤。眾安作為保險科技的獨角獸,代表的是未來的保險,先發(fā)優(yōu)勢將使馬太效應不斷加強,未來終歸是屬于眾安的。大道至簡,如果我們認識到投資眾安就是投資未來,那么又何須在估值上錙銖必較呢?
- 美科技七巨頭遭特朗普關稅血洗 市值蒸發(fā)14萬億
- 特斯拉市值一夜蒸發(fā)超6400億元,美股科技“七巨頭”陷入調整區(qū)間
- 阿里巴巴于上海新設智信普惠科技公司,布局多領域技術服務
- 馬化騰短暫登頂中國富豪榜,騰訊科技與股價雙輪驅動成關鍵
- 本地生活賽道:2025年紅海變“血海”,平臺競逐白熱化
- 義烏哪吒小商品熱賣:緊跟《哪吒2》熱潮,一天賣幾百套
- 美恢復接收中國包裹,貿易政策突變引發(fā)物流界震蕩
- DeepSeek或再掀波瀾,可能對美股市場造成新一輪打擊
- 谷歌股價暴跌:收入增長放緩,人工智能支出引投資者擔憂
- 華為去年銷售收入超8600億元:ICT基礎設施穩(wěn)健,新業(yè)務快速發(fā)展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