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遭遇生產力和營收困境,“索洛悖論”正在重演?

極客網·極客觀察5月16日 當全球都在熱議AI時,其營收與生產力價值仍待兌現!

諾貝爾獎得主羅伯特?索洛(Robert Solow)曾提出一個計算機悖論:“你能在任何地方看到計算機的影響,唯獨在生產力數據上看不到。”如今,這一困境正映射在AI領域——我們目睹AI技術滲透至生活各個角落,卻尚未在生產力層面看到實質爆發(fā)。

HR Tech What is the Productivity Paradox.jpg

更值得關注的是,AI在營收端也沒有展現出顛覆性力量。從技術發(fā)展的歷史規(guī)律看,重大技術突破往往遵循營收增長先行、生產力提升滯后的軌跡。以計算機革命為例: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計算機產業(yè)的營收呈穩(wěn)定增長態(tài)勢,但直到90年代初生產力才迎來跨越式飆升。

反觀當下的AI產業(yè),營收規(guī)模尚未出現實質性突破。這一現狀或許預示著,AI帶來的生產力革命也許還要等待數十年才會出現。

盡管如此,一些AI鼓吹者仍然不斷釋放天馬行空的預測。微軟創(chuàng)始人比爾·蓋茨最近預測說,未來10年內AI將會取代大多數醫(yī)生和老師,許多職業(yè)將不再需要人類。這番言論絕非玩笑。

還記得IBM沃森超級計算機嗎?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癥中心于2013年開始使用沃森,當時它在聲明中表示:“首先,沃森在《邊緣危機》電影中展示威力,現在,它準備戰(zhàn)勝白血病。本周五,得克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癥中心宣布將部署沃森,它是IBM知名的認知計算系統,能幫助我們攻克癌癥?!?/p>

結果呢?安德森癌癥中心花了5年時間,投入6000萬美元,由于沃森在多起案例中給出不安全治療建議,中心只能選擇放棄。

預測與現實不是一回事

當行業(yè)大佬頻頻預測時,總是宣稱:再等5-10年,AI將占據主導。

2016年,AI先驅、計算機科學家Geoffrey Hinton曾警告放射科醫(yī)生:“你就像一只站在懸崖邊緣卻沒有向下看的狼,尚未意識到腳下即將懸空。我認為,從現在起應該停止培養(yǎng)放射科醫(yī)生。五年內,深度學習的表現必將超越放射科醫(yī)生?!?/p>

現實卻狠狠打臉,美國執(zhí)業(yè)放射科醫(yī)生的數量不跌反增。

除了他,還有許多專家和機構出來預測,比如ErikBrynjolfsson、AndrewMcAfee,還有麥肯錫、埃森哲,他們不斷鼓吹,說AI將會奪走許多工作職位,鼓吹了10年,但這些預言至今尚未兌現。

讓我們再從利潤角度看一看。

請問:AI創(chuàng)造的利潤在哪里?現在的大型語言模型在面對簡單問題時能生成答案,能撰寫文檔初稿,還能生成代碼。這表明,AI在某些場景中是實用的,但這些任務創(chuàng)造的收益并不豐厚。

根本問題在于:大語言模型生成的答案難以獲得人類信任,而醫(yī)療、法律等行業(yè)能帶來利潤,但它們無法承受錯誤代價,一旦出錯,損失慘重。

AI工程師、科學家和供應商均承認,大語言模型雖能生成文本,但創(chuàng)造利潤的能力有限。

IBM首席執(zhí)行官Arvind Krishna近期表示,AI短期內不會取代程序員。微軟研究人員指出,程序員大部分時間都在調試,大型語言模型難以勝任這一任務。微軟首席執(zhí)行官納德拉承認,從價值角度看,AI存在供過于求的情況。

Infosys創(chuàng)始人直言AI存在過度炒作現象,OpenAI新模型在標準基準測試中的錯誤率依然超過三分之一。許多科學家認為,AI在復雜任務中能力不足。

大語言模型信奉者常常說,AI在教育考試中得分很高,說明它的能力已經極強,但懷疑者認為AI存在作弊可能。例如,今年4月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結束僅幾小時,科學家將試題交由AI解答,當時數據庫尚未更新,AI需像人類一樣獨立作答,成績證明AI的表現令人失望。

迷霧一般的財務數據

企業(yè)究竟要在AI領域投入多少資金?這個問題很難給出確切答案。而核心問題在于:客戶愿意為AI支付多少費用?2024年,OpenAI、Anthropic的營收均未超過50億美元。

從Meta、亞馬遜到蘋果、特斯拉,這些科技巨頭均未清晰披露AI營收數據。業(yè)內推測,之所以未公開,主要是AI相關營收并不多。多數分析師指出,在傳統模式下,亞馬遜每向基礎設施投入1美元可帶來4美元營收增長;而生成式AI時代投入產出比大降,每投入1美元僅增加20美分營收。

亞馬遜CEO Andy Jassy坦言,AI被市場廣泛接受需要時間:“這不會在1年或2年內實現,而是需要10年甚至更久。”

微軟在財報中提及過AI相關數據,但信息披露不夠詳細。分析師推測,微軟2024年AI云業(yè)務營收約為100億美元。

Alphabet云業(yè)務營收在2024年增長28%,2025年一季度達123億美元。但需注意的是,Alphabet自2008年便已提供云服務,現有營收大部分與AI無關,分析師估算真正的AI相關年收入可能僅100億美元。

綜合來看,如果將建設投入剔除,美國AI企業(yè)真正創(chuàng)造的營收約為300-350億美元。即便以每年35%的增速推算,到2030年也僅2100億美元。然而今年科技企業(yè)在數據中心領域的投入已達2700億美元,這一對比值得深思。

我們不妨回顧一下2000年代的互聯網泡沫。當時微軟、思科、英特爾、朗訊、諾基亞、IBM、AT&T像今天的“七姐妹”一樣風光,它們的市值都進入了納斯達克16強,2000年納斯克達指數達到峰值,結果怎樣?歷史已經寫得明明白白,所以今天的AI泡沫值得警惕。

在未來的日子里,與生成式AI有關的營收還會增加,這是確定的。但問題在于,如果營收增速不夠快,泡沫就會破滅。(小刀)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2025-05-16
AI遭遇生產力和營收困境,“索洛悖論”正在重演?
AI帶來的生產力革命也許還要等待數十年才會出現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