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共享單車風光背后,依然存在的流量思維讓資本樂在其中)
摘要: 共享單車成為這個春光里的風光事物是資本作用的結果,共享單車本身并沒有發(fā)生太多的作用。在經歷了漫長的冬季之后,共享單車成為這個春天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作為一個資本寒冬下少有的火爆存在,共享單車不斷改變著人們對于它的看法。資本的不斷加碼、競爭者的不斷進入讓這個行業(yè)早已從藍海行業(yè)變成了紅海行業(yè)。街頭不斷增加的共享單車的顏色和數量都在說明,共享單車行業(yè)早已不再是那個僅僅只有幾個人才能參與其中的游戲。
無論外界對于共享單車如何質疑,有一點可以確認,那就是共享單車的的確確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并將人們原有的“最后一公里”的出行痛點進行了最大程度的減弱。盡管共享單車激進式的發(fā)展道路遭到了很多人的質疑,盡管越來越多的共享單車已經加重了原本就已經不堪重負的城市管理,甚至有些城市出現了共享單車集體被鎖、肆意破壞共享單車的行為,但是這些現象都不足以成為共享單車應當減緩這種快速發(fā)展勢頭的理由。
進入門檻低造就共享單車市場火爆
總體來看,共享單車的進入門檻是比較低的。對于共享單車的創(chuàng)業(yè)者來講,只要開發(fā)出一款并不太難看的APP應用軟件,并將其與共享單車進行綁定,即可進入到共享單車的市場當中去。另外,共享單車的單車本身其實并不具有太多創(chuàng)新的東西,至少從目前來看是這樣的。只需要將共享單車的智能鎖與APP相互聯系在一起,就能夠實現共享單車的應用。
共享單車的低門檻讓共享單車的供應方能夠以很低的成本就能夠加入到共享單車大戰(zhàn)之中,并能夠借助共享單車紅包的局面分得一杯羹。
除了共享單車的供應方能夠以極低的成本加入其中之外,共享單車的需求方同樣能夠以較低的成本獲得較多的收益,最終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使用共享單車。當前的共享單車用戶們已經是經過“互聯網+”時代培養(yǎng)之后形成的,這些用戶不僅對共享單車的租用軟件能夠做到一學即會,而且能夠讓他們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選擇不同的共享單車。
用戶市場的成熟同樣讓共享單車時候一經推出便受到很多人的推崇,即使是在這個人們都對傳統的互聯網技術失去信心的季節(jié),共享單車依然贏得了資本的青睞,并成為很多創(chuàng)業(yè)者都躍躍欲試的試驗田。
因此,共享單車市場的火爆是由進入的門檻低造成的。低門檻讓共享單車的供應兩方都能夠以極低的成本加入到共享單車的大戰(zhàn)之中,只要你能夠獲得足夠多的用戶關注,只要你能夠真正解決用戶最后一公里的出行痛點,你就能夠在這場共享單車的大戰(zhàn)中獲益。
依然存在的流量思維讓資本樂于加入其中
至少在當前的市場狀態(tài)下,共享單車依然是流量思維的發(fā)展模式,誰能夠獲得足夠多的用戶和流量,誰就能夠獲得資本的關注,誰就能夠確立在共享單車市場當中的地位。這個發(fā)展特征似乎與我們以往看到的很多互聯網產品的發(fā)展模式有著非常相似的地方。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一階段的共享單車發(fā)展依然是以流量思維為主,并沒有改變或創(chuàng)新原有的發(fā)展模式。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就在于資本的加入讓共享單車市場擺脫了固有的發(fā)展邏輯。固有的發(fā)展邏輯是什么呢?固有的發(fā)展邏輯就是如何確保自己的產品更加具有創(chuàng)新性,更加能夠從產品本身上來吸引用戶。而資本加入之后的發(fā)展邏輯又是什么呢?資本加入之后的發(fā)展邏輯就是如何才能足夠多的獲取用戶,確立在這個市場當中的地位,確保后期資本收割的時候能夠最大程度地從中獲益。
共本質上來看,固有邏輯和資本介入后的邏輯并沒有好壞之分,但是如果僅僅從用戶的角度來考慮的話,顯然讓共享單車繼續(xù)按照原有的邏輯不斷前進才能讓用戶真正從中獲益。然而,市場并不會給默默地為提升用戶體驗而加入到共享單車的創(chuàng)業(yè)者太多的時間,因為資本不會有太多耐心給這些創(chuàng)業(yè)者時間去嘗試,去驗證。
等到資本加入以后,如何快速地獲取用戶,如何快速地確立在共享單車市場當中的地位成為很多拿到融資的共享單車平臺都在思考的問題。而這些拿到融資的共享單車平臺恰恰是左右共享單車發(fā)展方向的中堅力量。如果這些中堅力量將發(fā)展目標改變?yōu)楂@取足夠多的用戶,那么共享單車的發(fā)展方向勢必會發(fā)展轉移,很多共享單車平臺都會加入其中,最終讓共享單車市場變成了一個流量爭奪的市場。
在共享單車市場的發(fā)展早期進行流量的爭奪并沒有錯,但是如果將流量爭奪看作是某一個企業(yè)在這個市場當中發(fā)展的救命稻草顯然太過狹隘了,因為一個企業(yè)存在的意義就是能夠為用戶提供足夠多的產品,能夠讓足夠多的用戶享受到共享單車的福利。而流量思維只會將共享單車的用戶能夠享受到越來越少的改變,對于這個行業(yè)朝著更好的發(fā)展方向來講并不具備太多的實質性意義。
然而,資本對于這種流量思維早已駕輕就熟,他們能夠以最少的實驗成本獲得最大的效果,這讓資本樂于加入其中,只需要投入資金在用戶獲取上即可,等到用戶的使用習慣培養(yǎng)成熟之后,資本在通過各種途徑進行用戶收割,從而讓用戶流量時期積累起來的用戶基礎能夠發(fā)揮出量上的優(yōu)勢,讓共享單車的一個小的動作就能夠獲得足夠多的收益和成本回收。
這種發(fā)展邏輯在滴滴的身上可見一斑,當滴滴成為出行領域的龍頭老大之后,便開始通過各種手段進行用戶收割,從前期的補貼大戰(zhàn)到最后的輪番加價,這就是資本介入到共享出行領域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可想而知,共享單車市場同樣會出現同樣的發(fā)展脈絡。
用戶體驗將會成為決定用戶去留的關鍵
無論是哪一種互聯網產品,用戶體驗都是決定其能夠存活多久的關鍵因素。共享單車的發(fā)展同樣如此。試想一下,如果現在的共享單車平臺都在將他們存活的理由歸結到討好資本上,那么,他們勢必會失去正確的發(fā)展方向。想要獲得更加長遠的發(fā)展,想要真正贏得市場,必須用用戶體驗上著手進行,否則共享單車想要解決用戶最后一公里出行痛點的初衷將會難以實現。
盡管共享單車的火爆僅僅只有半年的時間,但是整個市場已經火爆到不行。另外,我們能夠感受到很多用戶開始感受到共享單車的一些問題。比如,在商業(yè)街區(qū),共享單車多到車滿為患,而在偏遠的地區(qū),用戶卻借不到共享單車。在繁華的商業(yè)街區(qū),用戶的出行問題又不僅僅只有共享單車一種,用戶可以借助公交、地鐵、出租等多種方式來解決。盡管共享單車有很多優(yōu)勢,但是這些優(yōu)勢并不足以支撐其成為解決這個地區(qū)用戶痛點的關鍵。
對于偏遠地區(qū)的用戶來講,共享單車的投放量并不及繁華地區(qū),很多地方面臨無車可用的狀態(tài),而這個地區(qū)的人們正是真正需要共享單車的地方。如果共享單車在這個地區(qū)的投放量無法得到保障,那么勢必會對用戶的出行體驗帶來一定影響。
除了在繁華地區(qū)和偏遠地區(qū)的投放量不同之外,共享單車的騎行體驗同樣影響著它們在用戶心目當中的地位。很多共享單車在單車本身并沒有加入太多新鮮的元素,唯一的改變僅僅是將單車的車鎖與APP進行了聯系而已,這對于用戶來講共性太多,到最后用戶感受到的一個最為直接的結果就是所有的共享單車都是一樣的。
其實,共享單車的真正區(qū)別應該在于騎行的體驗上,即如何借助新的技術讓共享單車本身優(yōu)于傳統單車,讓用戶能夠更加方便,輕松地騎行?;谶@樣一種邏輯,如果我們僅僅是將共享單車看作是加了APP車鎖的自行車,顯然是太過低級了。只有將更多的科技加入到共享單車上,讓共享單車徹底告別單車的固有模式和它們在用戶心目當中固有印象,才能真正讓用戶感受到它作為一種互聯網新生事物的特殊性。
這種改變對于共享單車來講才是深入到骨髓的改變,這種改變才能真正讓用戶感受到共享單車作為一種新生事物的特殊性和優(yōu)越性,這樣共享單車才能在未來的發(fā)展中走得更遠,在與用戶的不斷融合中獲得更加強勁的發(fā)展力量。
共享單車的功能和作用還有待進一步挖掘
共享單車以解決人們最后一公里的出行痛點介入能夠讓用戶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和使用,但是共享單車想要在未來獲得更大的發(fā)展,就必須讓自己的作用更加具有符合效果。比如,我們能夠將共享單車的數據與人們其他的數據進行有機整合,形成一個具有龐大功能的大數據庫,通過這個數據庫我們能夠預測用戶未來的行為變化。這樣的話,共享單車除了解決人們的出行問題之外,還能夠被看作一個天然的數據收集器。
除了大數據上的應用之外,共享單車還能夠與當下比較火熱的新零售結合在一起,將共享單車看作是新零售領域當中的串聯器,通過共享單車串聯起線上和線下的業(yè)務,讓新零售真正成為一個線上和線下有機結合的整體。
所以,未來共享單車能夠獲得更加長遠的發(fā)展就必須不斷挖掘它的潛力,讓它能夠在未來的大數據時代和新科技時代依然具有很強的生命力,讓共享單車的意義真正超脫于單車本身,而這或許正是資本看中共享單車的原因所在。
共享單車成為這個春光里的風光事物是資本作用的結果,共享單車本身并沒有發(fā)生太多的作用。未來隨著共享單車的發(fā)展成熟,會有越來越多的元素加入到共享單車當中來,但是共享單車提升用戶體驗的本質并不會發(fā)生太多的變化。對于共享單車的功能和作用還停留在一個相對初級的階段,隨著更多新科技和新思維的加入,可以預見,共享單車將會具有更多的功能和作用。(本文首發(fā)鈦媒體)
【鈦媒體作者介紹:孟永輝,媒體人,資深撰稿人,專欄作者?!?/p>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 美科技七巨頭遭特朗普關稅血洗 市值蒸發(fā)14萬億
- 特斯拉市值一夜蒸發(fā)超6400億元,美股科技“七巨頭”陷入調整區(qū)間
- 阿里巴巴于上海新設智信普惠科技公司,布局多領域技術服務
- 馬化騰短暫登頂中國富豪榜,騰訊科技與股價雙輪驅動成關鍵
- 本地生活賽道:2025年紅海變“血?!?,平臺競逐白熱化
- 義烏哪吒小商品熱賣:緊跟《哪吒2》熱潮,一天賣幾百套
- 美恢復接收中國包裹,貿易政策突變引發(fā)物流界震蕩
- DeepSeek或再掀波瀾,可能對美股市場造成新一輪打擊
- 谷歌股價暴跌:收入增長放緩,人工智能支出引投資者擔憂
- 華為去年銷售收入超8600億元:ICT基礎設施穩(wěn)健,新業(yè)務快速發(fā)展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