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色情,科技,與女性
如果有一項新技術出現,那么,色情行業(yè)將是第一個為它找到賺錢方法的。
不是我在瞎說,1839年,攝影技術被發(fā)明時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讓我們拍一些色情片吧”。
在大眾除了阿爾法狗還不了解AI到底能干什么的時候,海外用deepfake將明星面部換到色情電影、國內程序員開發(fā)AI人臉識別以鑒定風俗從業(yè)者,都曾迅速出圈。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人類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技術進步。而不管你喜歡與否,新科技的主動驅動力,是并且一直是“性”。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員約翰·蒂爾尼(John Tierney)在1994年的《紐約時報》上寫道:“色情是推動技術創(chuàng)新的力量,幾乎從石器時代的雕塑到電腦布告欄,它一直是新媒體的最初用途之一。”
對色情和新技術的擔憂與監(jiān)管,也并非什么新鮮事。1995年,美國就推動了《通信欺騙法》(CDA)修正案,把猥褻和反淫穢法擴展到互聯網時代蓬勃發(fā)展的“計算機服務”當中。今天,有數以萬計的網絡內容審查員隨時待命刪除色情內容,互聯網巨頭們紛紛上線了AI鑒黃功能以實現批量自動化審核。
繼續(xù)往前,色情與科技將以怎樣的關系繼續(xù)向前發(fā)展。從被凝視和消費的客體,到撐起審查員和鑒黃算法訓練的大半壁江山,女性的角色又發(fā)生了哪些變化?
色情科技簡史
不讀史無以知興替。所以要搞懂色情科技的未來,我們還是先回到歷史當中。
印刷術發(fā)明之后,色情作品就成為了一種奢侈的消費品,只有富人和受過教育的人,才能購買和享受著這些印刷讀物。目前被認為是第一位色情作家的作品,是1524年在羅馬出版的,16首由吉利奧·羅曼諾創(chuàng)作的詩集,被教皇禁止出版。
到了19世紀90年代,印刷品大量普及,圖像質量提高而成本卻大大降低,這直接導致了諸多色情雜志的創(chuàng)刊。不過,直到20 世紀 70 年代,要消費這些刊物依然是一件困難、昂貴且尷尬的事兒。導演伍迪·艾倫在1971年拍攝的電影當中,就描繪了一名男子在當地報攤上購買色情雜志的場景。
但很快,錄音錄像產品出現了。1900年由愛迪生(就是那個發(fā)明燈泡的愛迪生)拍攝的《吻》上映,成為最早放映的商業(yè)電影,有影評家批評該片中一對情侶18秒的接吻鏡頭:“將長時間黏貼對方嘴唇的景象放到巨大的屏幕上,重復了三次,這絕對令人作嘔?!睂<伊x憤填膺,但無法阻擋人們用腳投票。
仿佛突然之間,與有線電視的普及幾乎同時發(fā)生的,是深夜檔的軟色情節(jié)目。同時人們開始購買或租用色情視頻,并在自己私密的家中觀看。有數據顯示,當錄像機進入家庭時,超過75%的DVD都是色情內容。
這時候,消費色情內容依然是有門檻的,至少你需要有一個私密的房間,買或租得起錄像帶,找得到購買途徑。直到互聯網的到來,幾乎消除了制造、傳播和觀看它的所有障礙。
1991年至今,家庭互聯網可負擔、匿名訪問的能力,徹底地改變了人們消費色情內容的習慣,使它直接成為流行文化??鋸埖绞裁闯潭饶兀?003年獲得了百老匯最佳音樂劇獎的節(jié)目,其中有一首歌曲標題就叫《互聯網是色情》。
人們意識到互聯網的殺手級應用不是電子郵件,而是色情內容。很快,嗅覺靈敏的商人們開始行動,“羊毛出在豬身上”的免費廣告模式被色情創(chuàng)作者發(fā)現,充斥著橫幅廣告的色情網站被建立起來,還創(chuàng)建了新型的交付機制、安全的信用卡支付和實時視頻功能——這些精明的策略,主流網站都可以模仿。
互聯網的流行,讓色情內容可以被輕易找到。2012年出版的《十億邪惡思想》一書中曾提及,“1991年,萬維網上線的一年,美國出版的成人雜志不到90種,僅僅六年后,網上就有大約900個色情網站。今天,過濾軟件CYBERsitter阻止了250萬個成人網站”。
人工智能的出現,則進一步豐富了色情內容。2017年,一個Reddit賬戶貼出了用好萊塢女演員的面孔貼在了色情表演者的臉上的色情片段,就是使用人工智能軟件捏造的。隨后一份報告發(fā)現,流傳的Deepfake照片中約96%都是色情的。
光是內容大爆炸還不夠,機器人等新技術也開始為愛好者們所關注。
比如屏幕眼動追蹤技術,原本被設計來用于殘疾人和數字世界互動的一種方式,比如當目光已經到達頁面底部時,計算機將顯示下一頁。這項技術也被色情生產者用來找出哪些內容能刺激用戶,并自動化地展現出相關圖像和視頻,以達到更高的點擊。
頭戴的腦電波設備,該技術的最佳應用場景是游戲和幫助殘疾人行動,比如通過腦電波使用電腦、駕駛輪椅等等,也被設計來進行色情有關的活動。比如Fleshlight,就是一種流行的男性用色情道具,模仿真人的觸感,并可以由伴侶的想法來進行控制。
各種色情科技產品,也是電子展上受歡迎的亮點。在拉斯維加斯的成人展會,和電腦貿易展一樣吸引了許多技術愛好者前來。比如人工智能機器人、虛擬偶像伴侶等,近年來就十分受關注,人工智能專家、國際電腦游戲協會主席大衛(wèi)·利維(David Levy)預測,到2050年,技術將發(fā)展到人類與機器人發(fā)生性關系、愛上機器人甚至與機器人結婚的地步。
毫不夸張地說,技術史的每一個階段,都是與色情所深度勾連的。
內容治理與AI鑒黃
無處不在的色情內容,也產生了許多有害的負面影響。
首當其沖的,就是暴力和人格侮辱。在色情作品中,往往會出現許多與虐待女性有關的內容。因為針對男性異性戀觀眾的內容占全球色情業(yè)的大多數,其中女性角色往往處于從屬地位。
1983年在明尼阿波利斯舉行的色情制品聽證會上,色情電影《深喉》的演員琳達·馬爾基亞諾就講述了她所主演的角色是如何被綁架、催眠、下藥、毆打的。顯然,這些內容的流行,很可能加強對女性實施暴力的風險。
此外,一些色情作品還涉及兒童。2016年,澳大利亞家庭研究所(AIFS)的研究證據顯示,接觸和消費網絡色情制品對兒童和青少年的影響,近一半的9-16歲兒童經常接觸性圖像,可能產生不安全的性健康做法。
種種原因的驅使下,色情內容也在許多國家受到限制。在諸多審查工具中,“AI鑒黃”是最新也最高效的一種。
簡單來說,“AI鑒黃”就是通過深度神經網絡,按照各種描述特征來提取圖像中的關鍵點,比如是否出現皮膚裸露等等,將色情圖片與正常圖片進行分類。
讀到這里,大家可能會發(fā)現,“AI鑒黃”還存在一些嚴峻的挑戰(zhàn),比如:
1.色情圖像和正常圖像有很多相似之處,判斷非常復雜。游泳、比基尼等圖片中同樣也有大量裸露皮膚,被錯誤地歸類為色情并刪除,很可能影響用戶網上沖浪的體驗。
2.判斷色情的標準不同。法官斯圖爾特曾有句名言,我無法定義色情,但當我看到它時,我就知道了。對色情內容的監(jiān)測也有一定的主觀性,AI往往會根據特征對裸露身體的大衛(wèi)塑像而“痛下殺手”,卻對部分軟色情輕松放過。
3.依賴訓練數據帶來的風險。那么,是不是給AI盡可能多地語料就能幫助它提升識別的準確率呢?答案也不行?;谏疃葘W習的黑箱性,攻擊者如果知道AI鑒黃是根據哪些數據訓練出來的,就可以有針對性地攻擊、對抗這個模型,使其很快失效。
這也是為什么,人工鑒黃師,即人類審查員,依然還需要兢兢業(yè)業(yè)地在崗位上為沖浪護航。
色情之下的女性互助
這里就得提到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人工鑒黃師往往以女員工占據了絕大多數比例。
上世紀的“掃黃打非”中,女性民警往往就擔任著對涉案物品進行分類分級的任務,而到了AI時代,由女性來進行鑒黃數據標注、進行內容審查的數量更加突出。
我們認為,其中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女性的承壓能力比男性更強。人工鑒黃師這個工作往往需要大量觀看相關視頻和圖片,其中甚至不乏暴力和恐怖內容,許多內容審核員都曾表示產生了心理問題。在一部《網絡審查員》的紀錄片中,一位Facebook的審核員就因為看了無數自虐視頻后承受不了最終上吊自殺。
而同樣的壓力,斯坦福大學神經生物學教授羅伯特·薩波爾斯基博士曾做過研究,在女性中,當皮質醇和腎上腺素在緊張的情況下沖過血液時,催產素就會從大腦釋放出來,對抗皮質醇和腎上腺素的產生,促進培養(yǎng)和放松情緒。而男性在有壓力時分泌催產素的數量要少得多。這決定了女性更能承受鑒黃師這份工作的壓力。
二是女性的工作選擇性與議價能力更低。鑒黃師的工作待遇并不高,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收入卻十分微薄。同時,這份工作對數字技能的要求不高,會操作鼠標能加班就行了,所以在許多偏遠貧窮地區(qū)的女性,這已經是她們能找到的不錯的工作了。比如Facebook就將大量內容審核的工作交給位于菲律賓的員工。一位菲律賓的女員工曾在紀錄片中表示,她們工作的全部內容,就是面對著圖片、視頻等多媒體內容,每人每天處理 25000 條待審核內容是硬性指標,并且在受到精神創(chuàng)傷后沒有通過訴訟獲得精神損失的權利。受限于職場現實狀況,部分中低學歷女性更容易在這個崗位上堅持下去。
另一方面,隨著女性逐漸在更多崗位上獲得話語權,以消費女性為核心的色情內容也越來越得到更嚴格的審查和清理。
1995年,展會Comdex的一位女發(fā)言人告訴媒體,一些參展商的“東西是淫穢的,我們不需要它們,如果這意味著失去50萬美元的展位租金收入,就這樣吧”。最后,這些成人色情展商都禁止出現在展會上,如果他們不肯,Comdex的組織者甚至會拔掉電源,讓他們離開。
數字技術帶來的色情內容的大爆炸,卻也賦予了女性參與經濟生活的有利條件,當她們走上鑒黃師、科技行業(yè)管理者的崗位,也有越來越多的女性和兒童得以從色情垃圾中隔離出來、免受傷害。
色情的科技史,也映射著女性成長與互助的歷史與未來。
- 世間將再無松下電視:松下官宣解散家電子公司并徹底放棄電視機業(yè)務
- 雅迪集團與南都電源簽署協議:攜手共繪固態(tài)電池未來藍圖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入資金提現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tǒng)引關注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