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困獸之斗:大數據或成破解之法

共享單車困獸之斗:大數據或成破解之法

|孟永輝

共享單車用了不到半年的時間便紅遍了大江南北,或黃,或橙,或藍的主題色調讓它們成為2016年下半年很多大城市當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而或倒在地上,或占道停車的常見現象則讓共享單車似乎又成了城市治理當中一個新的難題。

對于究竟是什么造就了共享單車的出現和火爆已經有過很多討論,今天我們并不做過多地研究,單單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一下共享單車火爆背后到底有著什么樣的邏輯。對于共享單車的未來,我們又能做出怎樣的期待才算是合理呢?

共享單車:資本寒冬下另類的亮麗風景

共享單車的萌芽及發(fā)展是整個資本寒冬下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早已在資本寒冬中被凍得瑟瑟發(fā)抖的人們,在共享單車出現之后,總是會有一種眼前一亮的感覺。為何如此小的單車會有如此大的魔力能夠獲得資本的青睞,而且還是資本寒冬下資本的青睞?小小的單車究竟又有多大的盈利點能夠抵擋住資本變現的壓力呢?其實,共享單車之所以會風靡寒冬下的資本市場,并非偶然,而是有著很多的原因。

資本與創(chuàng)業(yè)者之間的雙重困境造就了共享單車的火爆。所謂的資本寒冬并不是單單只有創(chuàng)業(yè)者自己才會感受到的,對于資本方來講,他們同樣面臨著資本寒冬。創(chuàng)業(yè)者基于“互聯網+”思維下的創(chuàng)業(yè)模式遭遇瓶頸,盈利模式和商業(yè)模式挖掘難度的逐步加大開始讓創(chuàng)業(yè)者的創(chuàng)業(yè)項目越來越沒有吸引力,對于一貫喜歡了新奇想法亦或者新的模式的資本而言,雷同度很高的創(chuàng)業(yè)項目根本無法引起他們的興趣。

基于“互聯網+”的創(chuàng)業(yè)難度逐漸加大最終讓創(chuàng)業(yè)者轉而思考究竟是什么造就了資本寒冬的到來,“互聯網+”的創(chuàng)業(yè)項目如何才能重新煥發(fā)生機與活力,如何重新贏得資本的青睞呢?對于原有概念的深度挖掘,借助一種較為簡便的形式進行切入成為很多創(chuàng)業(yè)者的首要選擇。

共享單車正是對共享經濟這一理論的重新理解和認識。它借助共享經濟的大概念,再從一個很小的地方入手,試圖撬動一個龐大的市場。選擇共享單車就是從單車這個小的點切入,通過解決出行市場的問題和痛點,從而撬動共享單車背后的億元大市場。

選擇共享單車是創(chuàng)業(yè)者對于自我創(chuàng)業(yè)的重新認識與重塑,更是對原有商業(yè)模式的重新觀察和審視。這種基于“互聯網+”創(chuàng)業(yè)的再創(chuàng)業(yè)一經出現便吸引了資本的目光,并成為資本寒冬下的“寵兒”。

對于資本端而言,他們則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和困境。市場的飽和與不斷重復最終讓很多項目發(fā)展面臨困境,盈利模式遭遇困難,資本端的投資需要回收來“中和”重復投資造成的資源浪費。而對于“互聯網+”市場下挖掘的行將結束則讓他們不得不重新尋找新的項目。

新興技術和新興市場發(fā)展的不成熟,盈利模式尚未成型導致他們對于新項目投資的風險并不亞于他們對于舊項目的投資。借助他們對于舊項目把握上的經驗,再尋找這些舊項目和舊模式身上的新的創(chuàng)新點,成為資本端破解資本寒冬的發(fā)展難題的一劑“靈丹妙藥”。

因此,資本端與創(chuàng)業(yè)者的共同作用最終造就了共享單車的火爆,它的出現既是對原有創(chuàng)業(yè)模式的重新梳理,又是對新市場尚未成型的艱難應對。共享單車在資本寒冬下的火爆局面并非偶然,雙方進行的自我審視和自我革新才是促使其獲得飛速發(fā)展的原因。

共享單車:大思維的小應用注定面臨尷尬

正如前文提到的那樣,共享單車是基于共享經濟的大概念衍生出來的小領域、小應用。它解決的并不是很大的問題,僅僅是人們出行當中“最后幾公里”的出行難題。盡管共享單車吸收并借鑒了“互聯網+”時代的經驗,但是我們依然不能保證其不會遭遇尷尬。

日趨完善的出行體系讓“最后幾公里”的出行難題不斷得到解決。在共享單車并未出現的時候,面對人們“最后幾公里”的出行難題各大城市已經開始探索和嘗試相關的解決方案。而杭州推出的公共自行車的服務以及覆蓋城區(qū)各個地點的公共自行車的網絡讓市民“最后幾公里”的出行難題不斷弱化。

除了各大城市自身推出的基于公共自行車端的解決方案之外,各大城市還結合自身實際,針對市民“最后幾公里”的出行難題,借助城市公交、小區(qū)巴士、公司包車等手段來解決市民的出行難題。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一些城市已經建立起一個立體的城市公交服務網絡,在這個網絡的共同作用下,市民們“最后幾公里”的出行難題已經得到了一定程度地解決,而隨著各種思路的不斷理順和推進,市民們“最后幾公里”的出行難題徹底解決的日子越來越近。

共享單車同樣解決的是市民“最后幾公里”的出行問題,借助共享經濟的理念來解決市民出行難題的理念并沒有錯,而如果從這個角度來切入一個相對較為成熟,市場壁壘較高的領域對于共享單車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如何在已經趨于成熟的市場中找到新的切入點,如何與現有市場的相關方建立良性的互動和聯系,避免Uber、滴滴們進入出租車市場時遭遇的問題,成為共享單車面臨的全新難題。

可復制性較強的商業(yè)運作模式最終讓共享單車面臨慘烈的市場競爭。通過觀察,我們不難發(fā)現,共享單車之所以能夠以如此快速的發(fā)展速度進入人們的視野,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的商業(yè)模式的可復制性。極強的可復制性最終造就了其進入到共享單車市場的企業(yè)會越來越多??梢灶A見的是,或許未來的共享單車市場的競爭將會比當年的滴滴、快的、Uber的市場競爭還要慘烈。

摩拜單車、OFO以及小X單車們正在越來越多地進入到共享單車市場,原本是一片藍海的共享單車市場,變成了一個競爭慘烈的紅海。這種粗放式的發(fā)展模式顯然已經踩踏了“互聯網+”時代都會犯的錯誤的紅線。隨著市場的逐步飽和以及競爭的加劇,可以預見單單是在共享單車市場就會出現互聯網寒冬下“尸橫遍野”的情況。

運作模式的雷同加劇了行業(yè)之間的競爭,而市場的飽和則讓共享單車市場的進入難度進一步加大。簡單的復制并不能瓜分市場蛋糕,只會使這塊市場蛋糕越來越難吃。隨著慘烈的市場競爭落幕,真正能夠在這個市場當中生存下來的一定是占得共享單車市場的發(fā)展先機,亦或是他們的商業(yè)模式有別于其他的共享單車。而從目前共享單車市場的發(fā)展情況來看,真正做到創(chuàng)新出一種有別于其他的共享單車商業(yè)模式的企業(yè)還很少。

由此,我們可以推斷,簡單的、可復制的商業(yè)模式最終將會讓共享單車市場的戰(zhàn)斗異常慘烈,很真正能夠在這場戰(zhàn)役中幸存下來的企業(yè)更是鳳毛麟角。

片面、簡單地理解和應用共享經濟的共享單車并未真正抓住共享經濟的精髓。即使對共享經濟理解很透的Uber至今依然沒有抓住共享經濟的真正精髓,它在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qū)遭遇到的運營困境就是這種問題最直接的體現。

Uber在全球發(fā)展過程當中遭遇到的問題正是由于它對共享經濟的簡單理解造成的,它單單將共享經濟看作是能夠向傳統(tǒng)行業(yè)發(fā)起挑戰(zhàn)的武器,并將自己看作與傳統(tǒng)行業(yè)勢不兩立的存在,這就導致它并不能真正從根本上為用戶謀福利,只會將用戶看作它與傳統(tǒng)行業(yè)進行競爭的籌碼。這種不健康的運作方式顯然無法最終贏得用戶,并在慘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勝。

反觀共享單車,它們的發(fā)展同樣會延續(xù)并遵循Uber、滴滴等共享經濟前輩們的道路,繼續(xù)沿著它們已經探索出的看似先進的經驗前進??梢灶A見,在這樣一種邏輯之下,共享單車在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之后,必定會遇到Uber、滴滴們都會遇到的問題。

Uber、滴滴們遇到的問題就是并沒有在共享經濟與傳統(tǒng)進入者之間獲得某種平衡,遭遇到了傳統(tǒng)對手與市場內部對手的“聯合絞殺”。共享單車如果循著這種道路前進,可以預見同樣會遇到同樣的問題,簡單、片面地理解和應用共享經濟最終將會吞下自我早已種植好的苦果。

大數據:共享單車未曾嘗試的新未來

共享單車飛速發(fā)展的背后并不是其對商業(yè)模式已經熟絡,而是因為它踩到了資本寒冬下各方都陷入困局的時候,亟待需要發(fā)現的那個“興奮點”。我們并不知道以一場狂歡開啟的共享單車大戰(zhàn)最終將會以怎樣的方式收場,但是,有一點我們可以確定,當前的共享單車市場的商業(yè)模式絕非是共享單車發(fā)展的最終模樣,未來它或許會有更多發(fā)展的可能性,其中大數據資源就是共享單車在獲得龐大的用戶積累后產生價值的必然結果。

以共享單車切入,共享單車的數據資源或是一大寶藏。盡管共享單車利用對共享經濟的粗淺理解,解決的是市民出行的“最后幾公里”的問題,這一邏輯與Uber、滴滴們的邏輯并沒有太多區(qū)別,但是共享單車背后所蘊藏著的數據資源則是未來可供挖掘的一筆巨大寶藏。

直接、精準地獲取數據,讓資源價值利用最大化。同Uber、滴滴們獲得的大數據資源不同,共享單車作為一種直擊用戶“最后幾公里”痛點的存在,能夠更加真切地獲取到用戶相關的數據。因為Uber、滴滴們獲取到的數據是基于汽車的軌跡和載體來獲得的,這種獲取數據的方式并不直接,它只能獲取到汽車本身的數據,而不是用戶的數據。不夠精準的數據不僅沒有價值,而且在獲取數據和利用數據上還浪費了很多資源。

共享單車的數據獲取方式并不是這樣。它將Uber、滴滴們當中司機端的要素去掉了,單單獲取到的是用戶的數據,這種途徑獲得的數據顯然更加精準,更加有利用價值。因此,借助共享單車獲取用戶數據實現了資源利用的最大化,數據的獲取效率更高。

數據資源的不斷獲取與整合讓共享單車最終成為數據獲取端口。共享單車的出行方式更加健康和綠色符合國家層面的經濟發(fā)展需要,對于用戶來講,有助于健身的優(yōu)勢則讓共享單車能夠具備超越汽車出行方式的可能性,并持續(xù)獲得不斷增長的后勁。隨著共享單車用戶群體的不斷擴大,通過對它獲取到的數據進行不斷整合,原本單一的數據將會變成復合的數據,這些數據背后隱藏的是一個又一個正在使用共享單車的用戶的數據。

共享單車在大城市的快速發(fā)展和經驗積累能夠為二三線城市的發(fā)展積蓄力量,隨著共享單車用戶群體的不斷擴大,這些用戶數據將會越來越多,共享單車平臺將會成為獲取用戶數據的端口,最終共享單車將會演變成一個又一個“數據收集器”。海量的用戶數據在共享單車平臺端不斷積聚,這些數據將會慢慢地產生價值,真正成為一個又一個的數據提供商。

以淘寶、天貓為代表的電商網站的發(fā)展脈絡已經為共享單車未來的發(fā)展提供了樣板,現在這類電商平臺已經不再是單純的電商購物網站,而是一個又一個的數據收集中心。利用收集到的數據,它們能夠為用戶提供更加貼心便捷的服務,在服務當中又將會找到新的盈利模式和利潤增長點。除了淘寶、天貓之外,以京東眾籌、蘇寧眾籌、聚米眾籌為代表的眾籌平臺也都在進行大數據收集與應用的相關嘗試。大數據成為發(fā)展潮流的脈絡逐漸清晰,而以IBM、Google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的率先垂范更讓人們堅定了這種判斷。而共享單車未來的發(fā)展同樣可以遵循電商的發(fā)展邏輯,通過大數據的不斷獲取和整合,獲得更加深入,更加多樣的發(fā)展道路。

資本寒冬期的多方因素共同造就了共享單車的飛速發(fā)展,共享單車盈利模式的有待梳理和建構注定了當前的共享單車發(fā)展模式不會是其發(fā)展的終點。隨著共享單車市場競爭的日趨白熱化,對于其商業(yè)模式的考驗將會真正到來。電商的發(fā)展為共享單車的未來發(fā)展提供了有益借鑒,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帶來,共享單車或許能夠找到真正落地的機會。

【作者:孟永輝,資深撰稿人,專欄作者。從事互聯網多年,長期關注行業(yè)研究。微信公眾號:孟老獅】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2017-02-05
共享單車困獸之斗:大數據或成破解之法
文|孟永輝共享單車用了不到半年的時間便紅遍了大江南北,或黃,或橙,或藍的主題色調讓它們成為2016年下半年很多大城市當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而或倒在地上,或占道停車的常見現象則讓共享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