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消息(特約作者 張運來)最近華為高層宣布繼續(xù)分紅傳統(tǒng)的新聞引爆了通信行業(yè),無論站在哪個立場,大家都為華為如此大手筆操作感到驚嘆,并據此反思運營商的激勵計劃能否實現激勵的初衷。
一、華為用分紅迎接飽和打擊
近日,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宣布:華為2020年股票分紅,預計每股1.86元人民幣。雖然有美國的全面拉黑打擊,但是華為仍將延續(xù)歷年來形成的股票分紅傳統(tǒng)。通過給奮斗者分發(fā)獎勵,華為一直在做迎接各種挑戰(zhàn)的準備。
華為2019年財報顯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員工總量約為19萬人,其中持股計劃參與人數為10.5萬人,持股員工覆蓋率約為55.3%。此次華為股票分紅規(guī)模預計在400億元作用,據此推算人均分紅約為20萬元。這個分紅均值與運營商人均年收入相差無幾。
如下圖所示,華為用于股票分紅的資金規(guī)模已經相當于中國聯(lián)通2019年薪酬福利的80%,相當于中國電信的60%。華為這樣大規(guī)模的激勵無疑是在正常薪酬福利之外為員工提供了另外的收益。
中國聯(lián)通的薪酬福利占主營業(yè)務收入比重已經高達19%,在某種程度上看,中國聯(lián)通未來提高薪酬福利規(guī)模的難度會越來越大,這其中不但要看中國聯(lián)通自身的營收增長情況,也要看同行的薪酬占營收比提升情況。
享受著行業(yè)最低的薪酬福利,中國聯(lián)通員工的勞動生產率也是三大運營商中最低的。雖然中國移動的薪酬待遇低于中國電信,但是中國移動的員工勞動生產率卻是行業(yè)最高的。這里面到底是什么因素在發(fā)揮作用呢?
有關華為依靠各種激勵機制猛攻核心技術的各種操作,我們今天不過多討論。這里只是提示大家,在遭遇飽和式打擊或者打壓時,華為現在的做法起到了凝心聚力的作用。即便也有少部分網友對這種操作不感冒。
二、員工持股不應僅關注極少數
相當于華為持股計劃參與員工覆蓋率超過55%的重點普惠式激勵,運營商更關注金字塔尖上的極少數員工。無論是混改之后首先實施股票期權激勵的中國聯(lián)通,還是于2020年開始實施股票期權激勵的中國移動,都是極少數員工參與。
根據網絡公開信息,混改后的中國聯(lián)通享有股票期權激勵的僅有3%左右,而中國移動公布的信息顯示其享有股票期權激勵的員工首期不超過10000名,相當于其45萬左右的員工總量,其參與率也僅有2%左右。
雖然運營商的極少數人參與股權期權激勵有其自身的合理性,但是這種僅給極少數人激勵并期待其他人一起努力或者奮斗的操作顯然得不到絕大多數員工的贊同。即便大家都守口如瓶,但是大家的眼睛都是雪亮的。
另外,運營商實施的股票期權計劃也沒有最大限度捆綁有潛力的員工,畢竟其參與覆蓋率僅有2%左右,根本無法與華為55%左右的超大覆蓋率相比。華為用55%的參與率穩(wěn)定了公司大盤子,而運營商僅用2%的普及率吸引各級管理層。
三、擴大參與比例或將成為趨勢
雖然混改之后有BATJ等互聯(lián)網大佬的資金和線上渠道加持,但是中國聯(lián)通的股票并未呈現大家預期的直線上升走勢,中國移動的情況也大體如此。2020年的股票走勢顯示,中國移動股票已經下跌了20%左右。
運營商目前面臨4G與5G換擋的窗口期,雖然未來的預期非常好,但是眼前卻是缺少大規(guī)模增長的強力業(yè)務支撐。運營商高層試圖用股票期權捆綁極少數管理層的做法根本不可能改變當前的通信行業(yè)的基本盤。
一方面是運營商各級管理者本身就享受了超高薪酬待遇,眼前的這幾萬股期權根本無法大幅提升其幸福感和獲得感。另外一方面,極少數享有期權而且名單不公布,實際上除了有加小灶的嫌疑之外,普通員工會作何感想呢?
在風雨飄搖的小船上,船長的作用自然不可替代,但是劃槳船員也必不可缺。有公開報道稱,國資委計劃推行超額利潤分享機制,運營商能否充分利用這個契機,重新審視一下自己的激勵政策呢?
中國聯(lián)通的混改已經實施了3年,中國移動的股票期權也即將年滿周歲,雖然我們不能直接定性運營商的股票期權計劃沒有起到預期的作用,但是這種推論確實一直徘徊在我們的大腦中,而且這種推論也是符合邏輯的。不管真實情況如何,在面臨與華為類似重大考驗的時間節(jié)點上,運營商高層應該想方設法提振員工士氣,這其中期權就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張運來為C114特約作者)
- 2025年及以后值得關注的AIoT主要趨勢
- 數字孿生:為人工智能驅動的智能工廠鋪平道路
- 人工智能的能源需求:數據中心和電力行業(yè)能否跟上?
- 為什么光纖電纜是數據中心的最佳選擇以及如何有效部署它
- 什么是光學監(jiān)控系統(tǒng)?
- 木制數據中心:技術基礎設施的下一個重大創(chuàng)新?
- 馬斯克xAI再獲百億美元資金;武漢大學成立機器人學院 與華為、宇樹等合作培養(yǎng)——2025年07月03日
- 5G及更高版本的靜默骨干:網絡API如何賦能未來互聯(lián)
- 如何選擇最適合的云部署模型?
- 從靜態(tài)到智能:物聯(lián)網在工業(yè)稱重系統(tǒng)中的興起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