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德齡/文)大街上隨處可見的智能手表,其實本質上卻可以說是兩種打“芯”底里開始就不一樣的產品,更何況有些人佩戴的其實是叫做智能手環(huán)的產品,由于也能看時間,所以也完全稱得上是智能手表的一種形態(tài)。
“智能手表可能有兩個發(fā)展趨勢?!盇DI中國產品事業(yè)部高級市場應用經理何源在EEVIA第十屆年度中國硬科技媒體論壇暨2022產業(yè)鏈研創(chuàng)趨勢展望研討會上表示稱,智能手表有重型與輕型兩個趨勢,并且在不同的市場均受到了歡迎。
腕上智能的普及
據悉,智能手表行業(yè)是少有的在消費類市場里仍能保持穩(wěn)步上升的品類,從2020至今從出貨量仍能呈現(xiàn)兩位數(shù)增長,品牌占比也有所增長。目前中國地區(qū)已經能夠占據智能手表28%的全球份額。
例如在2021年的數(shù)據顯示,智能手表全球出貨量首次破億,達到1.275億塊,僅次于真無線耳機,成為了目前可穿戴市場中的第二大品類,市場占比達28.39%,真無線耳機為69.02%,這兩類產品幾乎瓜分了所有的可穿戴設備市場。
另一項聚焦于腕上智能設備的數(shù)字則顯示,2022年第一季度,全球腕上智能可穿戴設備共計出貨4170萬只,其中智能手表出貨量達到3200萬只,占比達到77%。也就是說,智能手環(huán)與智能手表成為主流的兩大品類。
而如果從本身設計原理上看,目前即便是看似略有相似的智能手表,從設計思路上來說,也可能存在著巨大差異。
“芯”底里不同的兩類產品
這就回到了文章開篇所提到的“重型”與“輕型”的問題。從EEVIA第十屆年度中國硬科技媒體論壇上了解到,所謂的重型智能手表會使用更復雜的芯片與算法,可以擁有強大的功能,甚至能夠通話與拍照,基本上可以看做是一臺小手機,不過缺點在于續(xù)航無法做到很強。
而輕型智能手表基本上相當于一個嵌入式的單片機,成本較低,沒有復雜的系統(tǒng),擁有一個輕量化小型的操作系統(tǒng),功能較為有限,擴展能力幾乎要看廠商后期的固件更新與否,但可以做到較長的續(xù)航時間。用戶使用時基本上主要是看一些消息推送提醒,實現(xiàn)手機通話信息的攔截功能。
有趣的是,目前“重型”與“輕型”的智能手表產品,在全球不同銷售地區(qū)也有不同的市場表現(xiàn),一般在海外市場,重型智能手表賣得更好,而在國內,輕型智能手表的市場表現(xiàn)更佳。
同時,不同類型的智能手表產品甚至也對應了不同消費者的手機形態(tài),往往在海外選擇重型智能手表的用戶,傾向于選擇尺寸較小的手機,即功能強大的重型智能手機分擔了不少以往在智能手機上的任務。反之,選擇輕型智能手表的用戶,則往往擁有一臺屏幕尺寸較大的手機。
然而,在重與輕之間無疑產生了一個市場真空地帶,消費者對于這個中間區(qū)域的需求也的確存在。
空白的中間區(qū)域
在續(xù)航與功能的平衡上,一些面向運動及戶外人群的智能手表就采用了MCU解決方案,在核心功能上進行專精。最終能夠讓產品在能夠獲得超長GPS續(xù)航時間與日常使用時間的同時,還能擁有一款彩色的屏幕,并具備消息推送、聽歌、付款碼等功能。
這無疑也得以于近年來MCU廠商在解決方案上產品升級,大小核的設計基本已經成為了高端產品的標配,這也讓上述產品在運行如地圖導航功能時,能夠擁有流暢的體驗。對于外掛更大容量的支持,也讓存儲更多歌曲、地圖圖包成為了可能。
然而,擴展功能性不足的問題仍然存在,用戶無法自行安裝新的應用程序,所有功能只能伴隨著的固件版本的升級而增加。
不過,目前已經有戶外智能手表品牌開始嘗試推出運行Android生態(tài)下Wear OS系統(tǒng)的產品,并且采用了性能更加強勁的配套平臺方案。但問題在于似乎其固有消費者群體并不買單,原因在于該品牌產品本身最大吸引點就在于續(xù)航,采用了智能系統(tǒng)后,充電頻次從原來的可能半個月一充變?yōu)?天2充,讓該品牌用戶的固有使用習慣短期內難以改變。
這里自然要說說Apple Watch產品系列,該產品無疑是所謂重型智能手表的代表,內部芯片也早已用上了雙核64位處理器的配置,反觀Android陣營,盡管已經開始推動64應用的普及,但在手表領域還是保留對32位的支持。雙核64位處理器的性能為Apple Watch帶來了目前同類產品中最流暢的體驗,以及豐富的擴展能力。然而,消費者還需要養(yǎng)成一天一充的習慣,即便是最新推出的,以續(xù)航見長Apple Watch Ultra也只能將將做到兩天一充。
說到Apple Watch Ultra,對于其在宣傳中所面向的專業(yè)運動用戶群體,卻普遍在使用后均覺得續(xù)航時間依舊不夠理想,專業(yè)運動功能仍顯不足。后者通過軟件升級無疑能夠在后期得到補強,但續(xù)航問題顯然因為處理器及智能系統(tǒng)的原因,很難通過優(yōu)化變身超長續(xù)航的專業(yè)戶外表。但這款產品無疑則是重型智能手表對于空白地帶的嘗試。
顯然,無論是重型還是輕型,未來都不可能老老實實的固守于自身的一畝三分地,但是受限于當下的技術,魚和熊掌暫時還不可兼得。
- 高原上架起“信息天路”:雪域與世界 心跳正同頻!
- 中國廣電楊旭:構建以廣播機制為核心的新型廣電網絡 今年將在北京開展全網試驗試點
- 無人機如何實現(xiàn)空中物聯(lián)網
- 中國鐵塔邊利軍:依托“三張網”,打造低空經濟創(chuàng)新策源地
- 中國聯(lián)通李福昌:從技術突破到生態(tài)構建,積極引領6G發(fā)展
- 商業(yè)智能與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結合:數(shù)據驅動決策的新時代
- 中國電信傅志仁:通感融合在5G-A開端,在6G發(fā)展
- 國科量子公開一項基于AI的量子通信優(yōu)化專利
- 數(shù)據治理在數(shù)字化增長中的關鍵作用
- 中國移動丁海煜:頻譜是低空信息基礎設施發(fā)展的基石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