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消息(九九)在日前舉行的數據治理與展望大會上,清華大學智庫中心主任蘇竣表示,ChatGPT橫空出世,引發(fā)了人工智能的新浪潮。同時對人類社會三個基本運行機制提出挑戰(zhàn):傳統(tǒng)知識生產、傳承、校驗機制可能被徹底顛覆,類人化人工智能將挑戰(zhàn)或者取代人類在傳統(tǒng)信任體系的中心主體地位,傳統(tǒng)權威解構和新權威誕生。
蘇竣認為,對待ChatGPT,應保持方法論的正確性,堅持審慎、自信、積極的基本態(tài)度
。敏感關注以ChatGPT為代表的新技術帶來的風險和挑戰(zhàn),以審慎態(tài)度看待一切,既分析發(fā)展歷程,也研判未來趨勢;相信人類的智慧,相信人類的光輝思想,相信我們的人文精神,一定會戰(zhàn)勝顛覆性技術給我們帶來的沖擊和挑戰(zhàn);既不能采取鴕鳥政策,更不能采取封堵政策,而應該以積極的心態(tài),采取積極的治理措施擁抱新技術,積極地感知、理解、引導,讓新技術更好地發(fā)展。
蘇竣指出,伴隨著智能時代的到來,智能社會的治理也面臨五大風險:數智化的新經濟形態(tài)產生的經濟風險,新興媒介操縱引發(fā)的政治與意識形態(tài)風險,新技術沖擊人們價值觀和思想認知帶來的文化風險,日益龐大、復雜的技術系統(tǒng)帶來的數字犯罪等社會風險,激增的算力需求與能源消耗帶來的生態(tài)風險。
技術是中性的,算法是無辜的,資本是逐利的。“我們這代人是智能技術革命的發(fā)起者、是應對智能社會風險的探索者、也是智能社會新挑戰(zhàn)的主要承擔者,有責任也有能力建設人文智能社會?!碧K竣建議,用科學方法研究科技進步帶來的問題。學術界、政治領導人和行政部門通力協作,全國統(tǒng)籌規(guī)劃、頂層設計、重點發(fā)展、示范推動人文智能社會建設;人工智能社會實驗的學術研究、組織建設、隊伍建設、人才培養(yǎng)、基地建設、標準建設等有序展開、穩(wěn)步起飛;智能技術治理與智能社會治理齊頭并舉,實現公共政策研究從“理論研究—政策建議—政治決策—行政執(zhí)行—組織實施”的全循環(huán)。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