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青桐資本長期重點關注的領域之一。在青桐資本近日發(fā)布的《素質教育:風口沖浪指南》一文中,我們曾提到,盡管STEAM、思維訓練等形式的素質教育效果難被量化,但隨著素質教育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不斷完善,素質教育正通過一些不同的形式,逐漸被人們所看到和認可。
那么在國內,怎樣的STEAM教育才會讓家長心甘情愿買單?本期我們邀請了Special A特優(yōu)生創(chuàng)始人兼CEO黃中陽分享了他的對STEAM教育本土化的看法。
以下為黃中陽在“青桐大咖說”第31期上的分享內容(內容和圖片均由Special A特優(yōu)生提供):
Special A特優(yōu)生是業(yè)內首家擁有常春藤頂尖教育資源的互聯(lián)網教育科技公司,由美國藤校教授與國內名師共同打造,提供更適合中國孩子的學科素質教育,是一家始終助力為世界創(chuàng)造有用人才為使命的教育機構。
STEAM 與 新高考
早在2014年,Special A特優(yōu)生剛開始啟動,就率先引進了歐美頂尖級的教授資源。我們的目的其實很簡單,就是希望能給國內的孩子提供更先進的教育理念、更豐富的教學內容和頂尖級的教育資源。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逐步發(fā)現,家長們既希望孩子在學校內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也希望借助國際頂尖的教育資源提升孩子的素質能力。素質學科類教育的需求因此不斷增加,K12教育和課后輔導市場的規(guī)模也迅速擴大。
國內教育行業(yè)也發(fā)生了一些變化,STEAM教育、新高考等教育方式和概念被提出。
去年上海交大招生時從500個學生中錄取200名,其衡量標準除了考試成績外,還要求學生寫三篇小論文:
一篇關于自己的興趣愛好,一篇關于自己的專業(yè),一篇關于自己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意。
這樣的招生條件很近于歐美對于專業(yè)早期,或者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早期的要求。我們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從學科學習當中來進行解決,通過STEAM教育來提升學生的素質能力。
STEAM的教育理念強調學科內容整合,著重幫助學生將不同學科間的知識融會貫通,啟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系統(tǒng)性思維。它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學科間彼此獨立的教育方式。
前段時間有一個好朋友問我:“中陽,你覺得現在或未來的科技對學生來說意味著什么?”
我認為,其實現在科技對于學生來講已經不叫科技了,叫生活必需品,尤其對于很多90后00后而言。因此如何擴展學生創(chuàng)造性、系統(tǒng)性、綜合學科思維,如何提升學生將抽象思維具象化的能力,成為了行業(yè)難題。
STEAM需要本土化
SpecialA通過聘請頂尖級的設計思維的教授來參與教學。
小學三年級課堂,有一門課就是讓學生把觀點畫出來,把想到的抽象性概念具象化。這就好比公司里將產品經理和程序員結合為一體。
這個能力國內的學生是比較欠缺的,因為我們很少對此進行專門的訓練。在特優(yōu)生的STEAM課程當中,我們就非常注重鍛煉學生的這種能力。
國內的教育行業(yè)中,家長們非常看重學習效果,如果課程不能夠進行很好的產出和交付,家長和學生很難對此滿意。
因此,我們在課程的安排上,也很看重讓學生通過學習有自己的收獲和產出。
在今年暑假的課程里,我們給孩子就地取材的一些材料,讓他們自己設想我能用這些材料做什么。而不是已經規(guī)劃好了路徑,讓學生按部就班地完成。
STEAM在實踐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如何與本土的傳統(tǒng)學科結合。我們有以下幾點思考:
1.STEAM一定要借鑒國外的先進內容。它來源于國外,其關鍵點就在于創(chuàng)新性和綜合學科性。
2.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本土化策略,照抄照搬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Special A特優(yōu)生
STEAM的搭建與優(yōu)勢
目前特優(yōu)生已經有4100位的教授池了,并且有超過120位年簽的知名教授,也就是說每年會有一百多名教授來簽約上課。通過6年的學科教育積累,特優(yōu)生研發(fā)的學科數量已經90多門。
我們希望通過課程學習發(fā)掘孩子從小就表現出的興趣特長并加以培養(yǎng),而不是在臨近高考的時候才考慮專業(yè)方向。
特優(yōu)生教育的落腳點是建立最符合中國孩子的STEAM課程體系,協(xié)同頂尖級的教育資源,從學科的體驗出發(fā)。
為此,特優(yōu)生將課程劃分為三個層次:適合6-12歲的趣味類課程;12-15學生的基礎類課程、16-17歲學生的高端類課程。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設計對應的學習內容,幫助學生挖掘興趣、提升特長,發(fā)展更適合其天賦的職業(yè)基礎技能。
比如說AI人工智能課程,現在很多三年級的孩子就開始學習了,向后延伸還有機器人制作、Python等高階的課程。
再比如說基礎類寫作課程,有創(chuàng)意寫作、科學寫作、工業(yè)寫作、批判式寫作等,將寫作能力鍛煉進行了更深層次的劃分。
通過這些學科的內容培養(yǎng)孩子的素質能力,滿足家長既希望學生學習成績提升,又得到頂尖教育資源的需求。
特優(yōu)生針對這90門課程,開發(fā)了109份教學大綱,并持續(xù)深入研發(fā)。尤其針對低齡孩子的聚焦學習能力比較弱的問題,我們進行本土化的內容打磨給學生更好的感受,到目前為止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和進步。
特優(yōu)生教學模式順應了教育升級改革,其主要優(yōu)勢體現在:
1.線上+線下模式。我們總結結合了線上線下成熟可復制的教學經驗,以學科出發(fā),將世界頂尖級的STEAM綜合類學科式教育帶給學生。這也得到了絕大多數家長的認可。
2.頂尖教授資源池。我們頂尖級的教授資源池是未來讓特優(yōu)生領跑的關鍵。這種頂尖教育資源、教學內容壁壘,短時間內難以被其他機構抄襲。
特優(yōu)生自創(chuàng)辦以來秉持的態(tài)度就是推進中國素質教育,更加靠近家長和學生,當前重點關注的是75-85后的家長。我們發(fā)現現在家長在孩子教育問題上越來越焦慮,而焦慮的根本原因在于不知道對于孩子未來的選擇方向,現在學的內容是否有用。
我們常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名師指路。”特優(yōu)生一直相信,名師指路一定是最高級的,也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我們希望能夠為更多的中國孩子探索更多素質教育的可能性,中國的孩子值得讓全球最好的人來教。
Q&A
1.STEAM涵蓋范圍很廣,在營銷或向家長推介時,主打的點是什么?主打數學,或者科學、工程會對消費轉化有多大影響?如果不突出某個品類,整個STEAM一起介紹,家長是否有認知困難?
我認為,對消費轉化的影響不會太大。突出某一品類的時候,也并不會有明顯的提升。
我們發(fā)現,在北京和上海介紹的時候,說STEAM可能要比說單獨提到數學、科學、工程更容易被家長理解。在主打推介的時候,我們主要是有三門課連在一起的,藝術設計+AI(人工智能)+計算科學。藝術設計是早期時候孩子的設計思維,計算科學是中間實現的手段,AI是最后能夠把東西做出來。這是以思維的交付來進行。
2.STEAM教育本土化中,如何更好的適應中國教育環(huán)境體制?
現在整個教育環(huán)境是非常利好的,輔助式的匹配孩子適應性學習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不管是應試也好考分也好,背后有一個根本邏輯,就是能不能解決家長絕對性的焦慮?
另外,現在國家提出要在中國建立100個頂尖級的工程類的院校。那么,頭部的建筑已經做好了,你會發(fā)現輸送來的學苗是有一定問題的。
在這樣的情形下,我覺得現在最主要就是要培養(yǎng)孩子創(chuàng)新創(chuàng)意、交付,及從0到1的能力。這些東西實際上對于孩子的能力提升是非常重要的,而它們其實是可以以課程學科的方式進行展現的。這其實是中國的家長尤其是一線城市的家長的強烈需求。
3. STEAM教育市場競爭中,怎樣建立較高的市場進入壁壘?
可能大家想的還有點早。因為現在STEAM本身還是一個大家在去爭搶的市場,都可以進來。到后期,壁壘本身肯定是在學科內容上,因為學科內容本身是不可替代的。
還有就是,對于STEAM本身的一個深入性理解。如果STEAM被理解為是比較單一的方面,可能沒有辦法達到咱們對于STEAM的長久需求。再往后走,STEAM本身還要再去綜合其他方面,比如人文。
這就是為什么特優(yōu)生要做STEAM綜合類學科,是為了能夠讓大家以綜合類學科的方式進行思考。而這個思考方式三年前在耶魯大學就已經開始推行了,而且現在是越來越明顯。因為當人工智能能夠取締的東西越來越多的時候,單一學科無法進行完全個性化的處理。
4.STEAM類課程線下學習機構盈利模型哪種最有效,該如何做?
盈利模式的種類很多,包括線下線上。To B類或者To C類都有?,F在看來,還無法說哪一種盈利模式是絕對性。所以,我覺得大家可以多去嘗試。
但是線上、線下結合,肯定是一個非常好的結構方式。一個是可以降低成本,而且它的體驗其實也蠻不錯的。最主要的是要把服務做好,當然也可以從其他方面再進行一些輔助。
5.STEAM教育如何建立較高的客戶粘性?
主要還是從課程內容本身,課程的遞進性對孩子能力的提升有持續(xù)幫助,如果只是一時滿足他的興趣,你會發(fā)現很難讓客戶能夠停留在你的平臺上。
在特優(yōu)生的用戶中,有在平臺上待了5年之久,絕大多數是2-3年。
青桐資本成立于2014年3月,是由業(yè)內資深的投行人士和成功的創(chuàng)業(yè)家共同發(fā)起組建的新經濟投行。截至目前,青桐資本已經成功幫助金融科技、教育、文娛、消費升級、醫(yī)療健康、企業(yè)服務、人工智能、汽車物流等領域的近百家企業(yè)成功融資。未來,青桐資本將持續(xù)助力新興企業(yè)對接資本市場,提供高效的股權融資、企業(yè)并購、投資顧問等全方位金融服務。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