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教育離我們有多遠?或許,滬江可以給你答案

在AlphaGo與李在石的圍棋大戰(zhàn)之前,其實關于人工智能(AI)的討論就已經開始了。好萊塢那些瘋子般的編劇早在1927年就將AI搬上了熒幕,從最早的機器人到后來的AI,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熒幕上的AI也在不斷進化。

《Her》能不能存于現實中

從《2001太空漫游》到《終結者》,再從《少數派報告》到《Her》,你會發(fā)現,電影人們也在積極探討AI的最終形態(tài),從形體到意識,AI究竟會變成什么,又會發(fā)展成什么。

最終人們發(fā)現,如果沒有“思想”,機器人也只是一堆零件。于是一大批關于AI思想的電影應運而生,其中2013年的《Her》打開了一扇前所未有的窗戶。

導演斯派克瓊斯將《Her》定義為一個類似微軟小娜、蘋果Siri的語音AI,它時刻伴隨你左右,卻又無法觸摸它感覺到它。但是《Her》里面的薩曼莎(AI)是比小娜更高級的人工智能,它能讀懂人類的思想并努力以人類為中心去設計對話。

電影中有這樣一個橋段,男主角在戲中是一個替別人寫信的孤獨癥患者,他寫了無數封讀起來讓人傷心或者高興的信,在與薩曼莎相處的時間里,薩曼莎逐漸“理解”了男主內心的想法,從這些信中挑出最好的一部分發(fā)給了出版社并成功出版,男主角得知后非常激動,薩曼莎替他做了一件他想做卻又不敢做的事情。

這就是科幻世界里的AI,它對你無所不知,甚至于了解你內心深處的想法。如果以現在AI技術的發(fā)展去看這個電影橋段,薩曼莎至少要理解語義并且讀懂文字所蘊含的情感,還要通過與用戶的交流挖掘其內心潛在的需求,并將其付諸實際。

AI+教育的幾個科幻場景

如果我們以未來的眼光看現在,那么薩曼莎將會從容應對任何場景,包括教育。不妨大膽設想一下,在AI下未來教育可能會有哪些變化?

自動批改作業(yè)

想象一下,如果AI可以代替老師批改作業(yè)會是什么場景?當AI具備一定的智慧以后,它會做類似人類思維的判斷,理解語義和數學邏輯,對問題產生判斷,最終實現自動批改作業(yè)。

有意思的是,這一功能可能不久便會實現。計算機科學家喬納森研發(fā)了一款可進行英語語法糾錯的軟件,不同于其他同類型軟件的是,它能夠聯系上下文去理解全文,然后做出判斷,例如各種英語時態(tài)的主謂一致,單復數等。它將提高英語翻譯軟件或程序翻譯的準確性,解決不同國家之間的交流問題。

個性化學習

什么是個性化?今天我們手機中瀏覽的今日頭條、淘寶等App,其實已經有了個性化功能。通過算法,機器能夠從你過去一段時間的閱讀習慣里,推算出哪類文章是你的最愛,而在之后的推薦里,類似的文章就會擺在那里等你閱讀。

淘寶能夠根據你的瀏覽記錄、購買記錄,自動推薦相關產品。它還嘗試去理解你潛在的消費需求,為你推薦相關產品。還有視頻網站,每個人的觀看習慣都不同,視頻網站的算法希望從你的觀看習慣出發(fā),為你推薦你感興趣的內容。

這就是個性化。在未來的AI教育里,個性化可以是在大數據的基礎上開發(fā)而來的一套智慧系統,它能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習慣創(chuàng)建自適應的學習體驗。當一個學生閱讀材料并回答問題時,系統會根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給出相關資料。系統知道應該考學生什么問題,什么樣的方式學生更容易接受。系統還會在盡可能長的時間內保留學生信息,以便未來能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幫助。

智能輔導系統(ITS)

2007年,美國兩位化學教師開始一項開創(chuàng)性的教學實踐活動。他們使用屏幕捕捉軟件錄制演示文稿的播放聲音,形成視頻并上傳到網上,以此幫助課堂缺席的學生補課。接下來,他們組建以學生在家看視頻聽講解為基礎,開辟出課堂時間讓學生完成作業(yè)或實驗,并對過程中有困難的學生提供幫助。

人工智能在這個領域的應用已經有長足的進步,也展示出明顯的效果。例如可汗學院(KHAN ACADEMY)就是一個優(yōu)秀的智能輔導系統,幫助我們學習數學、科學、人文科學和計算機科學。

有學者將ITS和課堂一對多教學以及一對一的老師輔導進行對比,結果是ITS的效果比課堂教學好很多,和老師一對一輔導的效果相似。

私人家庭教師

一位擁有淵博知識并熟悉邏輯判斷的家庭教師,以語音助手的形式生活在你的手機或其他設備里,當你有問題時它能幫你解決,并且還能產生類似個性化學習的自適應系統,讓AI成為一位專門為你量身定做的老師。

更重要的是,它能像一位長輩或者智者那樣與你進行溝通,對你產生情感或者情緒上的影響。就像《Her》電影中薩曼莎對男主角產生的影響一樣,你也許會愛上它。

我們設想的這些場景會不會實現,如何實現?有關教育+AI現階段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大家不妨關注一下于4月27日在北京召開的滬江ET2017“方興未AI 智啟未來”智能學習高峰論壇,與技術、內容、終端等各方權威一起,共同探討AI人工智能驅動下,教育智能化的發(fā)展趨勢和個性化教學的未來,相信有許多值得我們深思的內容。

科技說說,說說科技。曾榮獲2015年度新銳自媒體、2016年度最佳自媒體、2016年度媒體訓練營媒體之星。目前專欄平臺閱讀量已超過一億。文章轉載及商務合作,請?zhí)砑游⑿牛簂ilyliu1701。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第三方自媒體作者發(fā)布的觀察或評論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圖片版權歸作者所有,且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極客網無關。文章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投訴郵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2017-04-22
AI教育離我們有多遠?或許,滬江可以給你答案
在AlphaGo與李在石的圍棋大戰(zhàn)之前,其實關于人工智能(AI)的討論就已經開始了。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