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圖來自Canva可畫
李書福的資本帝國,又要擴容了。繼蔚小理之后,極氪汽車成為第四家赴美上市的中國造車新勢力,同時也成為了李書福收獲的第九個IPO。作為一家成立僅僅4年的新勢力,極氪再次刷新了造車新勢力上市的最快記錄。
按照極氪汽車官方的說法,極氪汽車登陸美股市場,不僅會為其開辟融資渠道打開全球市場,還將助其進一步脫離吉利母體,獲得更加獨立的市場地位。但環(huán)顧行業(yè)環(huán)境來看,一個更貼切的說法或許是極氪等不了了。
焦灼的IPO
看起來極氪的上市非常突然,實際上卻似乎是計劃之中的事情。資料顯示,極氪早于2021年8月,就宣布完成5億美元Pre-A輪戰(zhàn)略融資,當時投后估值就達到了89.3億美元。到了2022年12月,極氪首次向美國證監(jiān)會遞交IPO文件時,其尋求的估值已經超過了100億美元。而按照此次發(fā)行的價格來看,極氪的估值已經回到了51.3億美元,較之前的100億估值已經大幅縮水。那么,在估值相對不利的情況下,為何極氪還要尋求快速上市呢?
一方面,當前國內新能源汽車的競爭加劇,面對新一輪的國內市場競爭,極氪迫切需要籌備充足的“糧草”。從目前的國內市場來看,當前除了智己、嵐圖、哪吒和埃安汽車尚未上市之外,其他的造車勢力,基本上都已經上市了。除了美股上市的“蔚小理”,國內還有零跑、小米等在港股上市,比亞迪、長城等在A股上市,在“友商”都已經上市的情況下,仍處于規(guī)模提升階段的極氪,自然要加快上市步伐。
尤其是在當下“群雄逐鹿”、價格戰(zhàn)不斷的情況下,打開募資通道就顯得尤為必要。因此盡管站在公司角度來看,當下極氪的IPO并非是其登陸資本市場的最佳窗口期,但在當下完成上市,依然是目前極氪汽車的優(yōu)先事項。
另一方面,極氪的毛利率雖然整體有所提升,但高額的研發(fā)投入仍然拖累著它,導致其盈利周期無限期延后,急需上市“補血”。從招股書內容來看,極氪業(yè)績表現可圈可點之處著實不少。2021年、2022年、2023年,極氪總營業(yè)收入分別為65億元、319億元、517億元,其中2023年營收同比增長62%。
2023年,極氪整車毛利率為15%,較2021年的1.8%、2022年的4.7%有所增長。對比同行業(yè)汽車毛利來看,小鵬汽車2023年的數據為-1.6%,蔚來為11.9%,特斯拉為18.2%,理想汽車為21.5%。在研發(fā)層面,2021年至2023年底,極氪累計研發(fā)投入近170億元。其中,2021年、2022年、2023年,極氪研發(fā)投入分別為31.60億元、54.46億元、83.69億元,研發(fā)投入逐年上升。在此背景下,極氪著急上市也就不難理解了。
按下全球化加速鍵
從極氪汽車的定位來看,其顯然并不甘于只停留在國內市場,依托母公司吉利的資源,殺入全球市場,才是其登錄美股市場的更重要考慮。事實上極氪早已經在各方面,為其全球化做好了準備。
首先,極氪在其股權架構中融入了全球資本架構,并啟動了出海計劃,為其進軍全球市場做好了前期鋪墊。招股書顯示,在極氪汽車的A輪融資中,就有英特爾旗下Mobileye創(chuàng)始人兼CEO阿姆農·沙書亞等海外資本的身影,而極氪與英特爾在智能駕駛等方面,也一直有合作,借助資本框架進行綁定,顯然有利于其后續(xù)發(fā)展。
除了資本合作之外,極氪還公布了出口海外的計劃。極氪將于今年6月份,正式登陸歐洲市場,并率先在荷蘭、瑞典等地開售。11月16日,極氪首家瑞典門店在斯德哥爾摩落成,12月,荷蘭阿姆斯特丹中心店也即將落成。按照規(guī)劃,極氪的海外版圖,將在明年擴展至6個國家,2025年將進入8個國家,到2026年將進入大部分西歐地區(qū),很明顯極氪出海的第一站,將會優(yōu)先落地歐洲。
二來,極氪不斷夯實自身的技術基礎,持續(xù)加強核心技術自研。以前極氪在部分零部件上會進行外包,極氪之前的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等部件,都是跟延鋒、偉世通、安波福、博世、德賽等汽車電子企業(yè)合作,如今在這些關鍵軟件部分上,極氪開始尋求自研。據悉,目前極氪為了方便功能的快速迭代,SOA平臺都是極氪自己做,而像驅動、語音、DMS、OMS目前屬于半自研的狀態(tài)。
今年以來,極氪還大調了組織架構,這是其成立三年以來,唯一一次在組織上的大動作。據晚點auto報道,今年4、5月份極氪組織架構進行調整,原本負責 “用戶增長”業(yè)務的副總裁趙昱輝和負責 “用戶發(fā)展” 的副總裁林金文,進行了業(yè)務互換。除了內部架構調整之外,極氪還針對智能化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調整,專門請來了華為背景的姜軍,來替代原來的智能座艙負責人張松,使其車機體驗快速提升,在極氪5.0版本推送之后,極氪001的訂單量出現了爆發(fā)式增長,單日訂單比同期上漲了一倍。
從擴大產品矩陣、加快出海布局,再到調整內部組織架構、加碼智能化,不難看出,極氪為了進入全球新能源汽車品牌第一陣營,所付出的努力。
不得不正視的行業(yè)變局
從行業(yè)來看,經過幾年的“大洗牌”,如今行業(yè)內留下的都是“精兵悍將”,頭部車企之間的爭奪日益白熱化。在此背景下,行業(yè)當下競爭的焦點,也較以往發(fā)生了很多細微的變化。
首先,規(guī)模成為重中之重,“以價換量”成為了主旋律,價格戰(zhàn)之下極氪或將面臨更多挑戰(zhàn)。根據今年剛剛公布的一季度財報顯示,目前單車毛利高于闊值12%的車企,僅有理想、比亞迪、長安、長城、吉利這五家,其中除了長城外,其余4家經營性現金流均為正數,而低于12%的車企中,僅有整體乘用車銷售規(guī)模龐大的上汽和廣汽經營性現金流為正。
在這種形勢之下,無論是過去的傳統車企還是如今的新勢力,都已經將規(guī)模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上了。為此,各家車企紛紛掀起“卷產品、價格、權益”浪潮,各類優(yōu)惠條件不斷推出。4月以來,包括特斯拉、理想等在內的數十個新能源品牌,官宣降價或者置換補貼,下調幅度更是從2萬到5萬不等,幅度力度都非常大。
產品層面,除了爆火出圈的小米SU7,以及比亞迪、吉利等老牌“卷王”攜諸多重磅產品來襲之外,一向低調的奇瑞也一下子帶來了四大品牌,共計25款車型,新品供應空前地多了起來。在競品車型不斷增多、價格戰(zhàn)常態(tài)化的情況下,極氪面臨的外部競爭越發(fā)激烈。
其次,國產車到了打造國民級爆款車的時代,更加暢銷、長銷的高性價比車型,將會成為接下來各路車企競爭的焦點。從汽車工業(yè)的發(fā)展史來看,但凡一個國家的汽車工業(yè),要做到全球領先,就需要做一款極其暢銷、符合國內用戶需求、集合工業(yè)尖端設計和極致性價比的車型。無論是過去大眾甲殼蟲,還是后來的豐田卡羅拉,都是如此。
站在當下的時間節(jié)點,中國汽車無論是在汽車生產規(guī)模,還是新車推出速度,新車品類等諸多方面,都已經走到了全球前列。但在爆款車層面,拿出像model Y和model 3那樣的符號化車型還不多,但目前國內已經有一些車具備這種潛質了,像如今風頭正盛的問界M7和M9,就展現出了非凡的實力。據最新的銷售數據顯示,新上市的問界M7,上市7個月累計大定已經突破了17.4萬輛,問界M9已經達到了8萬輛,這兩款車型與極氪旗下的幾個車型,定位極為相近,但目前極氪的表現還稍遜一籌。
據最新的消息顯示,目前與問界M7比較接近的極氪001,4月單月銷量達到了11729臺,盡量銷量不錯,但較問界M7還是稍顯不足。除了極氪001之外,特斯拉的model 3和model Y,小米旗下的小米SU7,都在強勢搶占行業(yè)20萬-30萬爆款車的“C位”。另外,作為潛力股的比亞迪,攜旗下包括騰勢等在內的諸多車型,持續(xù)爭奪20萬-30萬這個最大市場。
在50萬價格段內,隨著華為系、比亞迪系車型的不斷增多,其競爭烈度也在持續(xù)升級。前文提到,問界M9與極氪009價格區(qū)間相近,其增長勢頭卻更強。緊隨其后,比亞迪、理想等具備相對應爆款車潛質的車企,也在步步緊逼。不難預見,接下來極氪汽車在20萬-70萬的市場上,將面臨“友商”爆款車的全面圍剿,“刺刀見紅”的拼殺已經是板上釘釘了。
開啟新長征
從極氪汽車的發(fā)展史來看,短短37個月,就完成了搭建產品矩陣,量產、交付再到公司上市的整個流程,可稱之為“火箭速度”。但正如前文所述,無論是強勢的“友商”還是自身的問題,都決定了極氪上市之后,仍然有相當繁重的工作需要去完成。
首先,從募資情況來看,由于極氪汽車的IPO打了折扣,所以本次募集的資金并不算太多,這意味著其后續(xù)發(fā)展將更多依賴自身“造血”。從估值上百億美元,降到了IPO前定的51.3億美元,按照對應估值極氪汽車在募資額度方面,自然也大打折扣,這肯定會對其后續(xù)發(fā)展造成一定影響。
其次,極氪汽車作為新生勢力,盡管成長性很強,但是跟頭部第一陣營的車企,仍存在顯著差距。據全國乘聯會統計數據顯示,在2023年前11個月的純電市場銷量排名中,極氪擠進前十,市場份額僅為2.1%,同比增速達55.4%,在前10名中位列第四。排在其前面的還有比亞迪、特斯拉、廣汽埃安、上海通用五菱、吉利汽車、長安汽車、蔚來汽車、小鵬汽車、奇瑞新能源,顯然極氪所面臨的外部競爭依然不小。
最后,作為高端純電智能汽車品牌,極氪在接下來還需要投入的方向非常多。招股書顯示,極氪本次IPO募得的資金主要有三大用途:約45%用于研發(fā)更先進的純電動車技術,及拓展產品組合;約45%用于銷售和營銷,擴大服務和充電網絡;10%用于企業(yè)一般用途,包括支持公司業(yè)務運營和增長的營運資金需求。
從極氪的募資用途來看,無論是開發(fā)新品,還是拓建新的充電網絡,都需要花不少錢,尤其是對充電基礎設施的投入,更是在短期之內看不到效益。以此來看,極氪上市成功只是走完了萬里長征第一步,其接下來要走的路依舊很遙遠。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第三方自媒體作者發(fā)布的觀察或評論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圖片版權歸作者所有,且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極客網無關。文章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投訴郵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