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堅持農業(yè)農村優(yōu)先發(fā)展,確立了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十九大指出,鄉(xiāng)村振興關鍵在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yè)農民是鄉(xiāng)村振興的重要基礎性工作。對于依靠種田為生的農民來說,鄉(xiāng)村不只是田園牧歌,更有天澇地旱,四季蟲害,樹不掛果,草不低頭,價不抬頭……而隨著時代的進步,種田這門手藝,不再是力氣活,而是需要能力和資本的技術活。 作為一家負責任且有長遠目光的服務機構,中和農信早已經開始行動,“賦農百千萬(百家合作機構、千場知識培訓、萬場金融教育)”之千場農技知識培訓活動,通過邀請產業(yè)專家,深入鄉(xiāng)鎮(zhèn)開展包括生產經營、專業(yè)技能、社會服務三大主要知識內容為主的知識賦能活動,幫助廣大農戶“充電”,助力項目區(qū)產業(yè)提質發(fā)展,進一步提高農民收入,但光停留在“知識賦能”層面還遠遠不夠。
中和農信從很早開始就用實際行動開展了“知識賦能“
依托公司金融業(yè)務和分支機構為基礎,本次農產品上行中心整合了全國番茄產業(yè)鏈的優(yōu)勢資源,為農戶和合作社打造一條從種子到肥料,從金融到物流,從管理到銷售健全的產業(yè)鏈——“+鄉(xiāng)番茄”美圣佳番茄訂單種植項目。簡單來說,整個項目通過減少傳統農資供應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借助規(guī)模優(yōu)勢與品牌優(yōu)勢,鏈接上游廠商與下游農戶,實現農戶訂單生產、節(jié)本增效、降低風險,省心放心的新業(yè)務模式。在當前的業(yè)務產品設計和實驗種植結果來看,訂單種植的番茄價格比普通番茄高30%左右。
在內蒙古赤峰市松山區(qū)試驗種植的美圣佳番茄十分受市場歡迎
6月4日,馬上到了小麥收割的日子,河北的天氣已經非常炎熱,中和農信農產品上行中心邀約中國農業(yè)大學博士生導師高靈旺教授、京津冀農產品行業(yè)聯盟秘書長尹作豐先生、番茄育種專家濰坊億家豐番茄種業(yè)公司董事長孟令德先生、資深生物肥料專家尹仲秋先生蒞臨中和農信河北新樂項目區(qū)考察當地種植戶。近幾年新樂周邊村落都流行頭棚種甜瓜,下茬種西紅柿的路子,許多村民對下茬番茄都十分頭疼。“番茄一直在種,但不怎么掙錢,不如種瓜來錢快。”一位大叔搖頭道。 專家在了解了大叔以往的種植模式之后邀請他晚上去聽一場免費的課,就知道自己為什么種西紅柿不掙錢了。
幾個村走訪下來,專家們的種植觀點引發(fā)了村民的興趣,有些村民覺得這樣科學種植說不定是個致富門路,還有許多村民產生了質疑,覺得專家的一些措施辦法現階段還是個“夢想”,無法落地。爭論無比激烈,但無論是抱著哪種想法,大家都希望能到培訓現場聽一聽。
專業(yè)合作社種植的番茄無論甜度和果形都沒有達到市面上同類較高標準
太陽剛剛落山,新樂市漁砥村逐漸安靜,周邊一些村的村民們結束了一天的勞作。往常這個時候,大家都會坐在樹下乘涼,或者在院子里小酌幾杯,但這一天,許多老鄉(xiāng)們連下地干活的衣服都來不及換,直接趕去村里最大的飯店集合,因為有人說,北京和山東來的農業(yè)專家要免費講課,教大家怎么種西紅柿了。 種西紅柿有啥稀罕的?專家種出來的西紅柿跟咱自己種出來的有啥不一樣?培訓開始前,許多老鄉(xiāng)都帶著疑惑,越是有疑惑,前來聽課“解惑”的老鄉(xiāng)就越來越多。夜幕降臨,這個特殊“課堂”早已座無虛席。
“很多人種西紅柿里面是空的,沒有汁,不‘起個’(膨果)為啥,施肥不對??吹接腥耸┓视酶哜?,他也高鉀,但他不看土壤環(huán)境啊!(土壤)鹽分已經很高了,植物根已經‘齁’得站不住了,你還在看果實大小往里施肥,越施肥越糟糕,效果還不如用大水洗一遍……”。
“很少有人會在種植的時候加防蟲網,但是這個防蟲網基本可以隔絕70%以上的害蟲,這個道理很簡單,就像我們防治疫情最重要的手段是什么?戴口罩!防蟲網就像口罩,可以把這些外來害蟲隔絕起來,避免作物受損……”
老百姓一個個瞇著眼,聽得入神,一位大爺手里的煙一口還沒嘬,燒了半根都沒察覺。老師講的東西是他們每天都在干的事,種子怎么選擇,肥料什么時候要上,為什么不能簡單撒一撒就行,不用農藥怎么防治病蟲害等等,幾位老師接底氣的表述和專業(yè)能力徹底征服了之前還在將信將疑的老鄉(xiāng)們。 種地難,賺錢難,背后不僅是資金短缺的原因,意識差、信息少、規(guī)模小、能力弱等一系列深層問題并非金融服務能完全解決。普惠金融一個重要特征就是不僅僅是向弱勢群體提供金融服務,更要提供能力建設服務。只有金融與主體相結合,金融要素與生產技術要素充分結合,才能發(fā)揮資金的最大效益。
培訓現場吸引了當地知名農產品快手達人全程直播
2019年底,中和農信農產品上行中心在內蒙古赤峰松山區(qū)率先嘗試這樣的訂單生產模式,經過半年的實驗并獲得市場認可后,將資源進行整合,力圖打造種子、肥料、管理、資金、保險、銷售全產業(yè)鏈的優(yōu)質服務,并形成完整的閉環(huán),用老百姓自己的話說這是“管種管收管賣的一條龍服務”。 “管種又管賣,教技術還保銷路,太省心了,收益也不錯,真要是能行我肯定種!” 6月4日當天。160余位村民參加培訓會,目前已有當地合作社與20余位村民表示對項目非常有興趣,希望可以深入探討后作出決定。 未來的中和農信,不只是為縣域內中低收入群體提供金融服務而已,還要為他們提供更為貼心、省心、放心的配套農服。打通農村金融最后一百米,惠及農村百姓最遠一畝地,我們在做和能做的事,還有很多,也會更多。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