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阿里研究院關于新實體經濟的6個觀點

文 | 阿里研究院 游五洋、宋斐

技術改變經濟,新技術必然推動新經濟的出現,“技術-經濟范式”200年來推動了人類經濟社會的不斷進步。在云大智物移等新技術群落的推動下,新實體經濟正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爆發(fā)力。

一、一切創(chuàng)造社會價值的經濟活動,都屬于“實體經濟”,而“虛擬經濟”僅特指金融衍生市場

明確概念是進行討論的前提。“實體經濟”并不是一個嚴格的專用名詞,而是泛指一切產生實際價值的經濟活動?!皩嶓w經濟”在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之后被頻繁而熱烈地討論,主要是針對金融泡沫等“虛擬經濟”。在美聯儲的語境里,“實體經濟”是指除去房產市場和金融市場之外的部分,主要包括民用領域的制造業(yè)、進出口、零售等部門。“虛擬經濟”一詞由來已久,長期以來都是特指金融衍生市場,包括證券、期貨、期權、次級貸等虛擬資本的交易活動。虛擬經濟是信用過度膨脹的產物,是價格超出實際價值的資本部分。

據此,我們把實體經濟概括為,一切物質的、精神的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流通等全部經濟活動,不僅包括農業(yè)、工業(yè)、交通通信業(yè)、商業(yè)服務業(yè)、建筑業(yè)等物質生產部門,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識、信息、藝術、體育等精神產品的生產部門。電子商務是進行物質和服務生產、流通的經濟活動,完全是實體經濟的組成部分。再看國家對電子商務的認識和定位,《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電子商務發(fā)展的若干意見》(2005年國辦發(fā)〔2005〕2號)認為:“電子商務是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發(fā)展電子商務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yè)化,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國民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率,走新型工業(yè)化道路的重大舉措,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薄峨娮由虅铡笆濉卑l(fā)展規(guī)劃》(2016年12月)開篇提出“電子商務是網絡化的新型經濟活動,是推動‘互聯網+’發(fā)展的重要力量,是新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弊罱?,李克強總理也明確表示:網店和快遞業(yè)是實體經濟的一部分。

在個別企業(yè)家口中,電子商務成了虛擬經濟,實體經濟僅指制造業(yè)和實體店鋪,這是非常不準確、不嚴謹的說法。而概念模糊的背后是對網絡經濟、新經濟觀察不深,學習不夠的緣故。

二、技術改變經濟,新技術必然推動新經濟的出現,誰也無法擺脫“技術-經濟范式”的規(guī)律

每個時代都有其做事的“范式”,即我們約定成俗、習以為常地做事情的準則、方式和習慣。我們習慣于以此知識體系去認識和看待這個世界,并在其中做出我們認為合理的商業(yè)行動。而每一次重大技術變革都會突破原有范式中的某些制約或瓶頸,即“過去不可能的事情變得可能”,從而帶來新的范式轉移。

公用電力的出現,照亮了一百多年來工業(yè)文明的經濟與生活。作為一種極具通用性的技術,公用電力帶來的均質化的、統一的、相對廉價的電力,引發(fā)了一連串相生相伴的重大事件,推動了工業(yè)經濟的商業(yè)范式:大規(guī)模生產、科學管理、科層制、經理人階層、汽車普及、公路網絡、連鎖百貨、大眾消費、全國性品牌、郊區(qū)化生活、中產階級……。它們共同推動著工業(yè)文明走向了成熟。這一進程中電力所發(fā)揮的,既是代表性基礎設施的作用——支撐起了大規(guī)模生產;同時也是核心賦能者的角色——全面地改變了工業(yè)文明的結構與過程。

當下,信息技術的第二波浪潮DT(數據技術)技術,正在快速發(fā)展、日益成熟。DT時代的技術基礎并不是單一的某種技術,而是以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為核心的技術群落,包括云(計算)、大(數據)、智(智能化)、物(物聯網)、移(移動互聯網)等,它們正共同驅動整個商業(yè)體系的創(chuàng)新,并已經展示出了巨大的變革潛力。例如,互聯網平臺的興起和智能終端的普及,極大地拓展了商業(yè)交易的廣度和深度,讓全球任何地點、任何人、在任何時間都可以參與市場經濟活動。移動互聯網、IOT、3D打印等技術的應用,使得互聯網+小作坊、分布式制造逐步成為現實,未來將顛覆集中式制造、大規(guī)模生產的工業(yè)范式。正如張瑞敏先生所言:沒有成功的企業(yè),只有時代的企業(yè)。所有的企業(yè)都要跟上時代的步伐才能生存,但是時代變遷太快,所以必須不斷地挑戰(zhàn)自我、戰(zhàn)勝自我。

所以,新技術必然推動“新經濟”的出現,即新的實體經濟。只承認新技術,而忽視技術對商業(yè)和經濟的改造潛力,只是掩耳盜鈴。

三、創(chuàng)造價值的經濟活動有新舊之分,最重要的區(qū)別是“在線”還是“離線”,核心是數據的流動與使用

在“新經濟”中,最有代表性也最有創(chuàng)新活力的是互聯網經濟。在互聯網時代,“在線”還是“離線”是區(qū)分新舊實體經濟最重要的標準。阿里巴巴首席戰(zhàn)略官曾鳴認為:“在線和離線的區(qū)別,就是互聯網時代的‘參與者’和‘看客’的區(qū)別,是關于‘生存還是滅亡’的基本問題。”經濟活動為什么要在線化,按照《在線》作者王堅博士的觀點:互聯網已經成為基礎設施,未來所有的個人、企業(yè)、設備都會在線,而只有在線,才能沉淀大數據。

從數據改變商業(yè)的邏輯看,一方面,在線化推動了數據的流動性,而數據的流動,會讓產業(yè)鏈各方大受其益:廣告營銷更精準、產品創(chuàng)新更快速、服務流程更優(yōu)化、供應鏈協同更高效……數據在流動中其價值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揮。另一方面,大數據帶來分工與協作的革命:當商業(yè)活動圍繞少量的重要數據展開時,企業(yè)內的管理和企業(yè)間的協作是單向的、線性的。而當數據是全方位、實時產生的時候,企業(yè)內的管理和企業(yè)間的協作就越來越像互聯網一樣,要求網狀、并發(fā)、實時的協同了。這時候,企業(yè)的組織與流程也必須相應變化。

在線是一個一個環(huán)節(jié)進行的。過去20年,中國的電子商務實現了營銷和零售的在線化,以及物流的部分在線化;未來20年,研發(fā)設計、采購、生產制造等上游供應鏈也將逐步在線化。正如曾鳴教授所言:“到今天為止,互聯網對傳統商業(yè)的沖擊還是局部、有限和割裂的,它是在廣告、零售物流領域產生了部分沖擊。未來,互聯網會對物流、采購、生產、供應鏈所有的環(huán)節(jié)產生更激烈、更根本的沖擊和改變。供應鏈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在互聯網上實現了閉環(huán),重構一個全新的商業(yè)生態(tài)?!彼?,新的實體經濟才剛剛開始萌芽,未來將逐步壯大、成型。

四、新實體經濟的代表——互聯網經濟突飛猛進,已成不爭事實

阿里研究院認為,互聯網經濟至少包括三個部分:

(1)新的基礎設施,主要包括基礎通信網絡、互聯網交易平臺、公共云計算平臺、大數據信用與新金融體系、智能物流體系等。

(2)純比特經濟:主要是數字娛樂和內容產業(yè),這一類經濟活動的生產、分銷、零售和消費都是以純比特形式進行,不涉及“原子”形態(tài)的緊急活動,包括網絡游戲、網絡音樂、數字電視、數字閱讀、在線教育、社交網絡等,以及商業(yè)領域的網絡廣告、搜索等產業(yè)。

(3)傳統產業(yè)被互聯網等新技術改造過的部分,包括被互聯網改造過的零售、批發(fā)、生產制造、物流、金融等服務業(yè)等,以“原子+比特”的形式進行,最終形成新零售、新制造、新服務業(yè)等新的業(yè)態(tài),這是新實體經濟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這部分,可以用“互聯網化率”或“在線化率”來衡量。例如,某服裝企業(yè)的電商銷售占比20%,也是被數據化的交易占比;同時,其實體門店也進行了O2O改造,實現了在線化和數據化;在供應鏈端,該企業(yè)從設計、原材料采購,到生產制造、分銷都通過在線化、數據化實現了供應鏈協同。那么,從企業(yè)整個價值流來看,該企業(yè)的整體互聯網化率或在線化率,可能會達到了70-80%。

從更宏觀的視角看,全球互聯網經濟風起云涌,已經成為國家的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2016年8月,互聯網公司首次占據了全球市值的前五名,包括蘋果、谷歌、微軟、亞馬遜和臉書。他們的市值總額超過了2萬億美金,用戶數在全球是數十億。這是在2016年非常重要的新經濟現象。而在五年前,全球市值前五名還只有微軟一家公司,其余都是通用電氣、埃克森·美孚、花旗銀行和沃爾瑪等工業(yè)時代的企業(yè)巨頭。從前十五大互聯網公司的市值來看,1995年到2016年,大概這20年間增長了180倍。從2016年10月數據來看,前15名里面美國有10家,中國是5家,中美在互聯網經濟領域已經形成“雙子星座”格局。

中國互聯網經濟發(fā)展舉世矚目,根據BCG(波士頓咨詢)在2017年1月7日發(fā)布的《邁向2035:4億數字經濟就業(yè)的未來》報告,經預測,到2035年中國整體數字經濟規(guī)模接近16萬億美元,數字經濟滲透率48%,總就業(yè)容量達4.15億。

五、新技術推動新實體經濟的三個升維:宏觀、中觀和微觀

在宏觀上,巨型市場的形成實現了市場經濟的高級階段。隨著全球性的巨型平臺崛起,客觀上形成了基于互聯網全國性統一大市場?!敖y一”:統一的市場準入和管理規(guī)則、統一的商業(yè)服務體系;“大市場”:超過1000萬賣家,4億多的活躍買家,可供選擇的商品超過10億件,這是以前無法想象的市場經濟大市場。巨型市場的形成,開放的競爭規(guī)則、充分透明的信息、極大地拓展了分工與協作的廣度與深度,讓商品、人才、資金等市場資源充分流動,在更大的范圍內優(yōu)化配置,這是市場經濟的高級階段和高級形態(tài)。而傳統的線下經濟是基于割裂的局部市場、基于信息不對稱、封閉的、有限分工與協作的市場經濟。在這樣的地區(qū)分割市場中,資源只能在局部配置。比如,傳統模式下的品牌商通過層層經銷體系,人為劃分局部市場,利用信息不對稱,針對局部客戶開展經營活動,嚴防串貨和跨區(qū)經營。

在中觀上,新技術催生出新的產業(yè),激活傳統產業(yè),淘汰落后產業(yè)。例如,2003年以來,以交易服務為主、以交易平臺為核心,“電子商務交易服務業(yè)”開始出現。十余年來,已經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商業(yè)服務生態(tài)”,共同為億萬的買家、賣家提供豐富多彩的服務。目前,我國電子商務服務業(yè)已經形成了6大類較為穩(wěn)定的服務門類:平臺服務、IT技術服務、營銷服務、物流服務、金融服務和衍生服務。浙江省的數據顯示,在這些服務門類中,營銷類服務企業(yè)數量最多,占40%左右;其次是IT服務類,約占21%;平臺服務、物流服務、衍生服務等類型占比分別為20%、9%和9% 。電子商務服務業(yè)本質上是基于互聯網、大數據的生產性服務業(yè)。傳統產業(yè)的轉型升級,必須依靠這種新型的服務業(yè)。

在微觀上,商業(yè)模式和組織模式將發(fā)生重大變化?;仡欉^去,電力這一普適性的技術,對于工業(yè)時代福特制商業(yè)模式和泰勒制組織模式,都有著內在的影響。到了IT時代,IT技術讓大企業(yè)擁有了高效的IT服務,極大地提高了效率。但從IT技術給“生產者-銷售者-消費者”所提供的互動可能性來看,IT時代的商業(yè)模式仍然是一種以企業(yè)為中心,而不是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商業(yè)模式。在組織模式上,也仍然是以金字塔體系、職能制分工為主。到了DT時代,DT這一普適性的技術,則為C2B商業(yè)模式和云端制組織模式,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C2B這一模式重構了廠商與消費者的關系,在給消費者帶來更高價值的同時,對庫存積壓、產能過剩、經濟危機等傳統經濟的頑疾,也將起到很大的抑制作用。阿里研究院認為,C2B是商業(yè)顛覆性的、系統性的變革。C2B的基本要素包括:個性化營銷捕捉碎片化、個性化需求,以數據低成本、全流程貫通為基礎實施拉動式配銷體系、以柔性化生產快速滿足市場需求。同時,新經濟還將帶來微觀層面的社會組織變革,從工業(yè)經濟時代的“公司+雇員”模式變革為“平臺+個人”模式(云端制)。

六、新舊實體經濟之爭,凸顯消除“新數字鴻溝”的重要性

早期的“數字鴻溝”是有沒有網絡接入的問題,比如中西部、偏遠農村地區(qū)有沒有電話或寬帶接入的問題。在通信網絡和智能終端迅速普及,物理的信息基礎設施連接全中國、全世界的條件下,當下的“數字鴻溝”更是人們頭腦中、意識中的“數字鴻溝”,即愿不愿意拋棄傳統的理念意識,舍棄過去成功的經驗,擺脫既有的光環(huán)和榮譽,跳出溫暖的舒適區(qū),愿不愿意全面擁抱新技術、新思想的問題。值得尊敬的是有像蘇寧云商董事長張近東為代表的企業(yè)家,其領導的蘇寧云商早在2012年就提出“全面擁抱互聯網,再造蘇寧”。張近東說:“趨勢取代優(yōu)勢是任何一個企業(yè)都逃脫不了的宿命,企業(yè)不怕選擇艱難的道路,就怕迷失正確的方向?!?/p>

當然,“新數字鴻溝”的問題也不都是一部分傳統企業(yè)家自身的問題,它更是全球各個領域、各個人群,必將先后實現數字化轉型這一歷史進程中的一部分。技術是加速革新的,DT時代的技術和商業(yè)創(chuàng)新快速迭代,已經超過了其在大眾人群中的普及速度。由此帶來的傳統產業(yè)的普遍焦慮也在情理之中。因此,所有的互聯網企業(yè)、政府、行業(yè)協會都有責任和義務去做溝通、交流和教育培訓工作,幫助整個經濟社會順利實現數字化轉型。中國是世界制造業(yè)中心,也是互聯網大國,在新一輪信息革命的國際競爭中,我們完全有可能實現“換道超車”。我們非常希望,所有人、所有產業(yè)都可以共享互聯網的紅利,我們也將為此而努力。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2017-01-24
重磅!阿里研究院關于新實體經濟的6個觀點
文 | 阿里研究院 游五洋、宋斐技術改變經濟,新技術必然推動新經濟的出現,“技術-經濟范式”200年來推動了人類經濟社會的不斷進步。在云大智物移等新技術群落的推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