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余承東到賽力斯工廠打螺絲看,汽車供應鏈未來如何變化?

文/科技說說

對于新能源汽車廠商的大佬來說,想在血海中沖殺出來可真不容易,需要操心的事情實在太多。

就像余承東,既要堅定地喊出“遙遙領先”的口號,還要制定出種種營銷策略,甚至還要出現(xiàn)在工廠一線場景里去“打螺絲”。自9月中旬發(fā)售以來,華為和賽力斯共同打造的問界新M7已收獲超過8.6萬份大定訂單。

而因為問界新M7大賣,余承東再度現(xiàn)身賽力斯智慧工廠,親自監(jiān)督車輛生產速度與質量。對此,余承東表示為了完成生產交付,“整條供應鏈新投入了超過10個億,加了2萬多人,工廠也新增了生產班次,每天22小時連軸轉?!?/p>

從實際效果看,問界新M7的交付能力大幅提升——繼9月交付5200多輛之后,10月交付量翻番至一萬多輛,11月將沖擊兩萬輛,12月全系列產品有望突破3萬輛。

事實上,新能源汽車廠商的大佬對供應鏈的重視程度愈來愈高。就在今年10月上旬,理想汽車負責人李想也透露,常州智能制造基地已順利完成產能升級,且與眾多配套供應商建立了本地化供應關系,并讓供應鏈管理得到改善。

類似的事件層出不窮,也說明了一個變化正在發(fā)生,那就是供應鏈全面變革的浪潮加速逼近。

供應鏈,重中之重

供應鏈對于千行百業(yè)的重要性,早就凸顯出來。往前回溯,國內很多企業(yè)從全球制造業(yè)代工工廠起步,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已在產業(yè)鏈上占據了全球領先的地位。比如,新能源汽車、家用電器、光伏產業(yè)等都是典型代表。

尤為值得注意的是,當下已有多家中國企業(yè)躍然成為全球龍頭。它們的優(yōu)勢集中在多個方面——不僅在技術研發(fā)、產品創(chuàng)新、銷售規(guī)模等多個方面實現(xiàn)領先,還將中國制造供應鏈逐級滲透到多個細分行業(yè),并真正提升著供應鏈的整體水平。

而在汽車領域,對企業(yè)來說是否真正擁有強大的供應鏈,是決定能否制勝市場的關鍵所在。相信很多人還對此前兩年多的時間中,汽車廠商集體“缺芯”的事件印象深刻。當時受芯片短缺影響,包括大眾、福特、豐田、日產等在內的車企,紛紛宣布多地的工廠暫停生產。

甚至還有不少車企不得不推遲新車的發(fā)布計劃,并影響了全年的產品布局。由此導致的結果,是產能不足、終端層面集體漲價,也讓汽車廠商的銷量受到極大影響,整個市場亂成了一團。

很多同樣受到“缺芯”困擾的國內汽車廠商,也深刻意識到,國際形勢的灰犀牛和黑天鵝事件等,是汽車芯片供需平衡的巨大風險。當時,在“缺芯”后期,汽車廠商開始制定長期策略,通過在內部設立國產化專項,成立或投資芯片企業(yè),形成產業(yè)聯(lián)合體,合作定制化芯片開發(fā)與應用等策略,來對供應鏈進行優(yōu)化。

從另一個角度看,對于新能源汽車廠商的重要組成部分——造車新勢力而言,供應鏈的重要性一再被拔高。以理想為例,旗下的L系列賣得不錯,但此前產能卻跟不上。李想在今年8月通過微博透露,三季度的產能極限為3.4萬輛。由于瓶頸零部件的產能問題,直到10月份才能得到解決。對于造車新勢力來說,只有解決了供應鏈的相關問題,才能為未來發(fā)展奠定基礎。

而值得玩味的是,小鵬汽車甚至在內部不斷升級供應鏈反腐力度。據悉,近日小鵬汽車內部宣布采購部門負責人停職,多名員工配合調查此事。而小鵬汽車兩款車型P7i和G6在上市后,都因供應鏈準備不足遭遇訂單交付困難的問題。背后核心在于小鵬汽車作為一家新勢力公司,在發(fā)展階段著重追求產品研發(fā)和打造,忽略了研發(fā)、供應鏈、生產、銷售等流程方面的協(xié)同和規(guī)范。

可以說,對于造車新勢力而言供應鏈關乎生死存亡。如果有前沿技術和設計能力等,卻沒有堅實可靠的供應鏈為支撐,也只會成為“無根之木”和“無源之水”。再美好的藍圖也都只是“畫大餅”,成為沒有意義的“空中樓閣”。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激烈的競爭及技術創(chuàng)新磨練出一眾具備優(yōu)勢的汽車廠商。它們擁有廣闊的市場支撐、新時代領先的技術,能夠提供非常具有競爭力、性價比、全新體驗的新能源車型,并逐步構筑起獨屬于自身的護城河。

但供應鏈才是決定新能源汽車廠商,能否基業(yè)長青的真正根基。要想不再“玩票”并腳踏實地的前行,把供應鏈做好做強已經成為新能源汽車廠商共同面對的挑戰(zhàn)和機遇。

革新浪潮,洶涌而至

時至今日,供應鏈的玩法早已大變,革新浪潮在洶涌而至。

據Gartner預測,到2025年,25%的供應鏈決策將在智能邊緣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做出。此外,供應鏈將從傳統(tǒng)到自主,并建立起有彈性、可持續(xù)的智能供應鏈。而在新能源時代,國內汽車廠商正在從供應鏈這個重要維度實現(xiàn)彎道超車。

這主要是因為新能源汽車打破了燃油車時代的游戲規(guī)則,核心競爭壁壘轉移至三電能力、智能座艙、智能駕駛等方面,自然也就顛覆了原有的供應鏈體系,并形成品牌差異化的護城河。在電動智能化風向引領下,汽車產業(yè)的供應鏈重心正在發(fā)生傾斜,為國內新能源汽車廠商的騰飛提供著機遇。

要知道的是,傳統(tǒng)汽車供應鏈是以整車為頂點的金字塔型,核心是發(fā)動機等硬件,Tier 3及Tier 2供應商很難越級向主機廠提供零部件及車機系統(tǒng)。而新能源汽車以智能座艙、智能駕駛及智能網聯(lián)等為核心,對于軟件端及域控制器的需求上升,供應商的地位趨于平行。

集中體現(xiàn)是,新能源汽車無需像燃油車時代自研發(fā)動機及變速箱。同時,電動化大幅簡化汽車核心零部件,而數字化產線的普及也大幅提升了整車生產自動化程度,兩者共同降低了整車廠的品控難度。由此,國內的新能源汽車廠商在產線改造、生產工藝、質量管理方面持續(xù)優(yōu)化,產品品控亦在得到有力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國內還已實現(xiàn)三電系統(tǒng)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全面領先。電動智能技術變革催生新部件增量需求,上下游出現(xiàn)空白地帶,部分本土汽零企業(yè)積極把握市場機遇,成為全球領先汽零供應商。如,寧德時代借助新能源汽車機遇和國家戰(zhàn)略支持,在十年間成長為全球核心動力電池供應商,目前國內市占率約50%、全球市占率約35%。

另一方面,國內市場在全球互聯(lián)網浪潮下已培育出華為、BAT等一批具有全球核心競爭力,且軟硬件實力兼具的科技企業(yè)。它們深厚的技術積累及產業(yè)經驗,在為汽車智能化浪潮充分賦能,也在讓供應鏈發(fā)生巨大蛻變。有了前沿科技元素的融入,供應鏈發(fā)生的改變或許將超過所有人的想象。

但站在更高的高度向下俯瞰的話,必須要注意的是,國內新能源汽車廠商要讓供應鏈的革新浪潮來得更為猛烈。要知道,國外汽車廠商是不會輕易放棄中國市場的。從今年上海車展看,不少國外汽車廠商都在打出“電動化”這張牌。而在今年前7月,外資及合資推出的新能源車型占全部新車型的比例攀升至36%。顯然,未來的競爭將會愈發(fā)激烈,勝負仍未見分曉。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國內的新能源汽車廠商必須要在多個方面發(fā)力,而供應鏈的革新已迫在眉睫。首要的問題,是通過供應鏈的革新緩解火燒眉毛的降本增效問題。如,在內外飾、座椅、線束、W-HUD玻璃等零部件加速國產替代,以及其他配置的供應鏈本土化等都是實現(xiàn)成本控制的重要方向。

另外一點必須要考慮的供應鏈問題是,鋰電池價格和產能影響較大。國內的新能源汽車廠商既要與電池供應商展開深度合作,又要有其他備案計劃,以確保電池供應的穩(wěn)定性和高性價比。

而隨著智能化成為國內新能源汽車廠商手握的“殺手锏”,如何通過全委托、應用自研、硬件代工等方式來降低成本或確保更好的體驗,也顯得愈發(fā)重要。同時,穩(wěn)定的量產交付能力也是競爭著力點,國內新能源汽車廠商必須要做好核心支撐。

從大環(huán)境看,在新能源汽車時代,垂直供應鏈體系在逐步解體,創(chuàng)新合作模式則大放異彩。在新能源汽車廠商都想將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前提下,與供應鏈的各個節(jié)點展開深度合作已是潮流所向。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幾年將是國內新能源汽車廠商,尤其是造車新勢力針對供應鏈進行革新的關鍵時間節(jié)點。洶涌而至的革新浪潮,將席卷整個行業(yè)。在這一浪潮之下,整個汽車領域的上下游產業(yè)鏈也將為之煥然一新。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第三方自媒體作者發(fā)布的觀察或評論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圖片版權歸作者所有,且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極客網無關。文章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投訴郵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2023-11-17
從余承東到賽力斯工廠打螺絲看,汽車供應鏈未來如何變化?
從余承東到賽力斯工廠打螺絲看,汽車供應鏈未來如何變化?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