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為手機業(yè)務出貨量同比增長近三成、營收同比增長超過四成的情況下,據說華為創(chuàng)始人兼總裁任正非對該項業(yè)務提出了批評,因為利潤未達標,消息指華為手機部門今年的利潤目標是翻倍達到40億美元。
國內市場競爭激烈和成本上升導致利潤下滑
2016年中國市場表現最出色的手機品牌是OPPO和vivo,這兩家手機品牌去年的出貨量同比增長超過一倍,OPPO在去年三季度和四季度都奪得了國內手機市場份額第一的位置,vivo去年三季度一度超過華為奪得份額第二的位置,不過四季度被華為反超滑落到第三位,最終全年國內手機市場出貨排名是OPPO、華為、vvio。
在OPPO和vivo的激烈競爭下,華為去年投入了大量資源與OPPO和vivo競爭。在渠道建設方面推出了千縣計劃,經過一年的建設完成了計劃的一半;同時強化與OPPO和vivo的廣告營銷,首次花1.5億冠名浙江衛(wèi)視《聲音的戰(zhàn)爭》,在國內的眾多機場我們都可以在顯眼位置看到OPPO與華為的廣告牌;推出全新的Nova品牌對標OPPO和vivo,這大幅提升了華為手機的運營成本。
手機元件價格的上漲抬升了手機制造成本。去年由于產業(yè)鏈全面缺貨導致價格不斷上漲,其中面板價格上漲近50%,存儲芯片價格翻倍,其他的CMOS、手機芯片缺貨問題也導致一定的價格上漲,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手機品牌去年底以來被迫連續(xù)漲價。
華為手機今年提升利潤有較大的難度
OPPO和vivo今年據說已經提出了它們的出貨量目標分別為1.6、1.5億部(也有說法是1.4億、1.3億部),不管是哪個目標都相較去年的出貨量有很大幅度的增長,IDC給出的數據是它們去年出貨量分別為9940萬、7730萬,這必然導致它們與華為的競爭會更激烈。
華為手機的運營成本難下降。千縣計劃今年要繼續(xù)執(zhí)行,華為方面宣布今年的渠道建設主要針對已成熟的T3級以下的城市進行投入建設,對T3級以上城市則控制投入;廣告營銷方面,華為向來不會手軟,在與小米的互聯網營銷進行激烈大戰(zhàn)的時候,它多次高居互聯網廣告營銷投入第一名,如今面對OPPO和vivo的傳統廣告營銷戰(zhàn)自然會迫使它進行更大力度的廣告營銷投入。
華為去年在海外市場的出貨量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海外出貨量占比首次達到50%,今年要完成其1.7億部手機出貨量的增長需要強化在海外的運營。歐洲市場的份額已達到第三名,與三星和蘋果的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運營成本必然會進一步上升;美國市場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短期內難有進展,主要是投入而收入增長困難;印度市場雖然這幾年都說要強化攻勢,但是從去年其在印度市場遠遠落后于vivo、小米、聯想和OPPO的情況來看,今年要取得一定的成績只能加大投入。
制造成本難下降。華為擁有自己的手機芯片,這方面可以獲得控制,但是今年其他元件依然處于較為嚴重的缺貨現象,價格上漲在所難免。OLED屏今年鐵定缺貨,三星去年占有中小尺寸OLED屏的九成份額,今年由于要向蘋果供應1億片OLED屏,這相當于它去年的全部產能,即使大力擴張恐怕也只能滿足三星自家手機和蘋果的需求;TFT-LCD屏則因電視尺寸的不斷增加以及全球兩大面板廠LG和三星將大量資源投入OLED屏而難有寬裕的供應,再加上由于OLED屏的缺貨原采用OLED屏的手機會部分轉用TFT-LCD屏導致供應進一步緊張,繼續(xù)上漲恐怕已成定局。
存儲芯片在新一年伊始只是這兩個月就已經上漲了近兩成,考慮到今年手機企業(yè)紛紛推出大容量內存和存儲的手機,智能電視和大容量內存和存儲筆記本的需求加劇了存儲芯片的缺貨,存儲芯片的價格應會繼續(xù)上漲;由于中國手機企業(yè)開始往千元機上普及指紋識別芯片,今年也會導致指紋識別芯片出現缺貨現象,華為已因此提早增加了指紋識別芯片的供應商;由于雙攝像頭的興起、車用攝像頭的需求爆發(fā)等因素的影響,業(yè)界普遍預計CMOS的供應今年的缺貨現象會加劇,近日已傳出全球最大的CMOS供應商索尼出現供貨緊缺現象。
華為手機已提出了今年銷量增長并非最重要的目標而要將利潤放在首位,但是今年1.7億的出貨量、明年趕超蘋果的目標以及競爭對手的壓力等恐怕由不得它放慢銷量增長速度,在運營成本、制造成本都在上升的種種因素影響之下,華為手機業(yè)務今年要提升利潤并不容易。
柏銘科技 baiming00789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第三方自媒體作者發(fā)布的觀察或評論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圖片版權歸作者所有,且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極客網無關。文章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投訴郵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