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xù)八個季度上漲,全球手機市場用一個看似微小卻意義深遠的“+1%”撬動了沉寂多年的行業(yè)天花板。
如果你熟悉智能手機這門生意,就知道這1%有多難——不是風口催的,不是疫情回補的,更不是“鈔能力”砸出來的。這1%,是在一個換機周期越來越長、市場接近飽和、消費者越來越理性的“硬骨頭”市場里“摳”出來的。說明什么?結構在變,規(guī)則也變了。
在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手機出貨2.952億臺,同比增長1%,略低于Q1的1.5%。別看幅度不大,但它可能是一個全新周期的起點。在全球通脹、貿易壁壘、地緣風險多點施壓的大環(huán)境下,任何增幅都值得仔細解剖。
一、低端退潮,AI在中端“開花”:換機邏輯變了
這輪回暖,不是總量上的V型反彈,而是一次深層結構的洗牌。
入門級機型正在退潮。消費信心不振,加上“能用就不換”的實用主義心態(tài),讓“千元機大戰(zhàn)”黯然失色。IDC數據顯示,換機周期普遍拉長至30–36個月,尤其在歐美和中國市場,消費者對低端手機已失去新鮮感。
但市場沒有空白——中端AI成了香餑餑。
現在的中端手機,不再只是“降級版旗艦”,而是“AI輕旗艦”:拍照算法、語音助手、翻譯模型、生成式AI工具開始下沉進2000–3000元價位段。廠商們想得很明白,與其比價格,不如賣體驗。
IDC分析師的評價點到關鍵:“1%的增長,不是市場復蘇的盡頭,而是AI驅動下的起點?!?/p>
二、五強座次重排:誰踩中節(jié)奏點?
看整體趨勢不如看玩家排名來得直觀。每家頭部廠商的表現,其實已經劇透了接下來一年市場怎么走。
三星:AI中端先行一步
Q2出貨5800萬臺,同比增長7.9%,穩(wěn)坐全球第一。這不是靠硬件堆料,而是靠Galaxy A系列在中端AI體驗上的“真打磨”——比如拍照自動構圖、語義識別助手這些,正對準了大眾剛需與價格敏感之間的那條縫。
三星不只是賣手機,它在賣“輕旗艦體驗”,并借此穩(wěn)住中端主場。
蘋果:高端穩(wěn)定,中端起步
出貨4640萬臺,同比增長1.5%,雖不搶眼,卻依然穩(wěn)。
蘋果靠印度、印尼、中東等新興市場的崛起,對沖了在中國市場1%的下滑。更關鍵的是,蘋果在嘗試“下沉”,iPhone 16E這類AI輕旗艦開始在發(fā)展中市場批量起量。過去“不下凡”的蘋果,現在也開始鋪地網。
小米:守住基本盤,穩(wěn)中有進
出貨4250萬臺,同比增長0.6%。放在全球1%的基準上,這就是穩(wěn)定局。尤其是在中國,小米是唯一實現正增長的頭部品牌,依靠Civi與Redmi雙品牌AI技術下放策略,加上政策補貼,精準拿捏中低端用戶的預期。
“性價比+AI”成了小米的主旋律。
vivo與傳音:路徑開始分岔
vivo全球出貨2710萬,同比增長4.8%,但中國市場卻大跌10.1%。問題出在“產品節(jié)奏”上——AI功能雖在,但用戶沒感受到“質變”。
傳音則面臨另一種困境。主打非洲與南亞的超低端市場,正在失去增長紅利。出貨2510萬,同比下滑1.7%。換機需求減速,利潤空間收窄,陷入“增長失語”。
三、中國市場:告別慣性,走進體驗驅動時代
中國市場Q2出貨不到7000萬臺,同比下滑4%。從這個數字看是寒冬,但其實是“優(yōu)勝劣汰”的開始。
華為依舊居首,出貨1250萬臺,市場占比18.1%,但同比下滑3.4%。折疊屏與國產替代仍是支撐點,但受到價格、產能制約,提速乏力。
vivo跌幅最猛,出貨1190萬臺,同比下降10.1%。OPPO跌5%,表現同樣乏力。問題都出在中端產品缺少“爆點”,AI也沒打出差異化。
小米則逆勢上漲,1040萬臺,同比增長3.4%。關鍵在于精準踩中用戶換機節(jié)奏,加上618與政府補貼,形成組合拳。
蘋果在中國市場則是小幅收縮(–1.3%),但跌幅可控。高端受限,品牌力還在,靠用戶粘性續(xù)命。
整體來看,中國市場開始進入“體驗導向”時代,靠價格已經打不贏仗。未來比拼的是AI體驗、產品力與創(chuàng)新節(jié)奏。
四、下一個爭奪點在哪?
接下來,真正的較量不再是“誰出貨多”,而是“誰能撬動結構性優(yōu)勢”。以下五個變量將決定未來12–18個月的勝負:
1. 中端AI普及度
誰能在2500元以內提供流暢、實用、非雞肋的AI功能,誰就掌握了中端市場主動權。
2. 折疊屏下沉速度
不是拼參數,而是看誰能把折疊機價格打進主流區(qū)間。Z Flip、Find N、Pocket系列正在沖擊中端陣地。
3. 渠道與營銷邏輯重構
從“價格戰(zhàn)”轉向“體驗戰(zhàn)”。618已經從“搶增量”變成“去庫存”,意味著行業(yè)認知在變:性價比時代終結,體驗與內容驅動為王。
4. 新興市場的再割據
印度、印尼、越南、非洲,這些區(qū)域將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拼的是品牌適配力、分期金融、5G普及率以及AI輕應用能力。
5. 供應鏈地緣彈性
中美博弈下,印度、越南成了產線新寵。但零部件核心仍依賴中國,誰的供應鏈更“彈”、更快響應,誰才能不被卡脖子。
五、不是增長,而是格局變了
這1%的增長,不是春天的象征,而是游戲切換的信號。
全球智能手機行業(yè),正在從“硬件為王”轉向“體驗為王”,從“價格戰(zhàn)”走向“產品力+AI驅動”。中端市場不再只是“廉價替代”,而是下一輪產業(yè)升級的戰(zhàn)場。
真正能穿越周期的品牌,不是拼出貨量,而是能在存量市場里找到增量、在結構重構中抓住主導權。
2025年Q2不是高潮,但可能是拐點。
誰能踩準這次結構切換的節(jié)奏,誰就能定義未來三年智能手機的主旋律。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第三方自媒體作者發(fā)布的觀察或評論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圖片版權歸作者所有,且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極客網無關。文章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投訴郵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